美國大選給媒體改弦易轍的機會(上)

【大紀元2016年11月22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Stephen Gregory報導,周鳳臨編譯)美國大選之夜,許多美國大媒體被選民煽了一個大耳光。長遠看,這並不是壞事。可問題在於,那麼多的寫手、主播都錯了,他們沉浸在自欺欺人的幻覺中。

大選日後的11月9日,MSNBC的克里斯•馬修斯(Chris Matthews)在節目中承認他暈了頭,他說:「到現在我還很難讓自己適應過來,似乎在24小時之前我處在另外一個星球一般。」

類似情況不只一人,大選夜MSNBC主播瑞秋•瑪多(Rachel Maddow)節目上報導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又譯為特朗普)當選總統是一場災難:「順便提一下,你是清醒的,不是在做夢,做一個噩夢;而且你也不是死了或者是到了地獄;現在這就是你的生活了、是我們的選舉了,這就是我們,是我們的國家——它真的發生了。」

在他們看來,川普的勝利改變了這個世界,感到這個世界突然變得陌生,甚至認為這是一個噩夢般的錯誤。

馬修斯、瑪多以及許多其他記者對川普勝選的第一反應,就連承認客觀現實都難以承受;他們的反應說明了,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結果會是這樣。

或許正是部分由於這種對於結果的堅信,記者們報導的時候已經不自覺地將自己當作了參與者,這一點恰恰令每天的新聞變得偏頗。

自由派的記者往往不去報導川普集會時,參與者人數眾多、熱情高漲的盛大場面;他們對川普支持者的採訪,也很難出自善意、進行深入的採訪,了解川普支持者的心聲。更多的時候,記者們還會先入為主,潛意識中將他們對川普的支持看作是基於種族主義或其他形式的仇恨心理。

但由於沒有做到誠實地報導,記者們完全不理解到底發生了甚麼,所以他們所做的預測、他們對於正在發生的事件的理解,完全不靠譜。

對此紐約時報刊登了幾篇自我檢討的文章。或許是擔心訂閱者不再買賬,11月11日,紐約時報不同尋常地刊登了出版商亞瑟•薩爾茲伯格(Arthur O. Sulzberger)及執行主編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的一封信,婉轉地承認了報社的失察。在信中,他們承諾「將重拾時報的基本辦報理念」。

這一理念就是「如實報導美國及世界,無所畏懼、不偏不倚,努力理解、反映所有政治觀點及生活體驗」。但薩爾茲伯格和巴奎特在信中並未解釋,為何紐約時報有「重拾」這一基本理念的必要。

紐約時報的編輯利茲•斯培德(Liz Spayd)則顯得更自若一些。她對一名讀者的留言進行了回應。這名讀者是這麼寫的:「如果你們的報導能夠呈現普通美國人關心的事情,而不是忙於去呈現你們編輯們有侷限的觀點,這次大選的結果或許不會顯得那麼出乎意料。」

斯培德回應道:「如果減少那種簡短的採訪,減少那種不可避免會將人形容為狹隘滑稽的口號的呈現,或許時報能夠更好地服務於讀者。」她表示,她今後將以自己的報導是否能夠「跨越(政治)警戒線來觀察美國人的想法」為評判準則。

「好得讓人不得不信」

許多對於對這次大選報導失敗的痛苦的思索,普遍還是認為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但這次的不同僅僅在於,媒體輸得很慘,而且人人都能看出來而已;導致這種結果的那種處理新聞的做法,則早已開始了。

例如,在2004年,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報導喬治•布什在國民警衛隊服役的經歷時,記者丹•拉瑟(Dan Rather)寫道:「打字員稱,關於布什的備忘錄是假的,但是是準確的」。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的問題與本次大選報導如出一轍,那就是該報傾向於他們偏愛的說法。

2006年,在對一名脫衣舞女狀告杜克大學曲棍球隊的隊員強姦的報導中,許多媒體也放棄了客觀的立場。

前紐約時報編輯丹尼爾•奧克倫特(Daniel Okrent)評論道:「這是男人欺負女人、富人欺負窮人、受教育的欺負沒受教育的,我的天,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焦點集中到一塊了。要知道,媒體人見到這樣的事情,會興奮得發抖。」

當被問道,如何比較杜克大學強姦案與滾石(Rolling Stone)2014年的一篇有關弗吉尼亞大學兄弟會輪姦案的報導時,奧克倫特說:「(杜克大學強姦案)好得讓人不得不信,這個案子亦是如此。」

這兩個案子充分顯示了如實報導是何等重要,因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妄自猜測的話,會傷害到人:要麼遭到不實的譴責;要麼放過了真凶,導致將來強姦案繼續發生。

這兩個案子,最後訴訟都被撤銷。但媒體對夢幻案例的追求和報導,在此過程中,卻會傷及多少無辜。

點閱英文大紀元報導原文。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王洪生

相關新聞
川普當選總統 承諾給美國帶來哪些改變
李天笑:川普勝選及其歷史作用絕非偶然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網絡熱傳段子與圖片匯集
專訪斯蒂爾:川普將成為什麼樣的總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