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集體撤離中國的背後

人氣 4725

【大紀元2016年06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最近一個月內,接連有全球知名製造業企業撤離大陸,撤離的原因大多是成本上升、訂單減少等。大陸實體經濟的問題經過多年積累,如今在製造業上逐漸顯露出來,經濟學家認為要想徹底解決實屬不易。

外企集體撤離大陸

綜合大陸媒體消息,從5月初到6月初,已經曝出飛利浦、富士康、德國黛安芬等國際知名企業相繼關閉在大陸的工廠。

6月1日,德國黛安芬國際集團鹽城國際婦女時裝有限公司的內部員工透露,該公司已經將生產訂單轉移到了印度尼西亞,並預計在那裏擴大生產規模,為當地提供6000人的工作機會。

該公司在大陸的工廠位於江蘇省鹽城市,6月1日當天有2000名工人罷工,要求公司在德國撤離大陸、企業改制後對工人進行補償。

5月10日《印度經濟時報》報導,台灣富士康科技集團有意在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買下1200公頃土地,投資100億美元新建10座~20座工廠,全部用於生產iPhone,預計將僱用超過一百萬員工。

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位工業部長曾對媒體表示,富士康之所以要選擇在印度建立iPhone 加工廠,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力成本上升。

5月31日,飛利浦公司宣布提前解散位於深圳的子公司——飛利浦燈飾製造(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飛利浦燈飾公司在公告中披露,「因成本上揚,業務不斷惡化等諸多困難,儘管公司採取了各種措施,但仍未能扭轉局面。鑒於此,公司股東及董事會不得不決定提前解散公司。」

大陸製造業困境

大陸製造業數據令業界擔憂。5月份財新製造業PMI連續15個月低於50枯榮線,從4月份的49.4下降為49.2,跌至3個月以來最低。

其中新訂單指數由上月的50跌至49.7,是3個月以來首次跌至枯榮線以下;新出口訂單連續6個月在枯榮縣以下,並降到3個月新低。生產指數連續第2個月下降,表明企業縮減了生產安排;從業人員指數也繼續下降,說明製造業用工規模繼續收縮。

對於上述外企提到的大陸製造業成本上升、訂單減少的問題,大陸本土企業也有同感。

近來廣州、東莞、江門等地都有企業主因此增加了兼職工人的數量,企業主普遍認為這樣更節省成本。同時,中共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馮乃林承認,2015年很多產能過剩行業的工資沒有增長,甚至下降。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今年3月份的報告中提到,中國的實際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並非薪水問題,而是因為中國製造業生產效率增速慢,所以相對付出的人力成本就高。

海内外業界人士表示,大陸從1980年代末(江澤民執政開始)大規模供應貨幣,但是大量資金沒有用於發展實體經濟,而是為追求短期增長流入了樓市和股市,導致實體經濟疲弱,樓市股市泡沫卻日益加劇。

目前習近平當局正在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重點是解決企業產能過剩,將涉及到清除大量多年遺留下來的殭屍企業。

但有經濟學家分析,殭屍企業大多數是中共控制的國有企業,這是一大難題,另外中共統治強調穩定,在去產能過程中的裁員問題又是一個矛盾。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賺錢不上稅?外企「利潤轉移」引各界關注
財經人士:大陸私企或集中倒閉引樓市拋售
何清漣:《歡樂頌》  拜金之國的累與痛
組圖:江蘇一外企被收購 上千工人罷工求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