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走過風光一頁 鏢旗魚文化恐走入歷史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7年11月12日訊】台東成功鎮鏢旗魚文化,因老鏢手凋零、年輕人不願意接手,這項比較環保的捕魚文化,走過風光的一頁,日益衰微。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今天邀請張旺仔、田文堂、蘇銘勝3位旗魚老鏢手講古,3位老鏢手因年紀大無法再站上鏢台鏢旗魚,他們擔心20年後,代表成功鎮的鏢旗魚文化將走入歷史。

89歲的成功鎮文史工作者王河盛說,成功鎮的鏢旗魚文化,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早期成功漁民是以舢舨釣旗魚,後來日本人引進漁船和鏢旗魚的技術,於是開始建立港口,大家開始鏢旗魚。

王河盛說,當時新港漁港每星期兩次,將捕獲的旗魚送到基隆港,再賣到日本。光復後,日本漁船沒有了,於是生意人就借錢給漁民,捕獲的魚對分,後來政府覺得這樣漁民吃虧,貸款給漁民買船,就這樣開啟鏢旗魚文化。

老船長蘇銘勝說,漁船只要捕獲超過10隻旗魚,返航時會豎起旗子,等船進港後,漁會趕緊送上啤酒當獎勵。晚上,船長就會帶著船員到酒家慶功,「抓到魚,大家都很開心;沒抓到魚,就皺眉頭」。

蘇銘勝說,如果一直沒抓到魚,船長也會帶船員上酒家,「改改運」。

王河盛說,不管有沒有抓到魚,船長都會帶船員到酒家,最興盛時,小小的成功鎮就有6間酒家。

蘇銘勝說,成功鎮鏢旗魚全盛時期是80年代,新港漁港有50、60艘鏢旗魚船,10年前流刺網引進後,逐漸沒落,現在只剩下20艘,專業的只有10艘,30歲以下的鏢手只有3人。

蘇銘勝說,當鏢手很辛苦又很危險,必須站在5、6公尺高的鏢台,沒有依靠,頂著大風浪,不小心就會落海,「鏢手斷手、斷腳的機率是10人有8人」。

除了年輕人不想吃苦外,也看不到漁業的未來。根據新港區漁會的統計,3年前整年漁貨量是5400萬公噸,2年前4500萬公噸,去年剩下3800萬公噸,每年以將近800萬公噸的速度遞減,漁業正快速萎縮,年輕人不敢再投入漁業。

新港漁港僅剩的20艘鏢旗魚船,主力鏢手都已經40歲了,20年後也會老,相較於流刺網捕魚,環保的成功鎮鏢旗魚文化,可能和老鏢手一起走入歷史。(轉自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