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吃不吃牛 你都該知道的事

人氣: 16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1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蕭軒台北專題報導)《國家地理》雜誌的研究團隊指出,2014年牛肉生產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占總體6%,但是,儘管全世界都不吃牛肉,也不代表能讓6%的溫室氣體消失。

歸咎原因,其中1/3溫室氣體,來源於種植穀物的肥料和運輸穀物的化石燃料。縱使不再餵養牛隻,農民仍會繼續種植,因為世界糧食一直處於短缺狀態。

紀錄片《飲食革命:明日的餐桌》指出,採用傳統方式種植或畜牧,就是解決生態循環、糧食短缺、公平貿易和食安問題的最佳方案。吃不吃牛肉不是問題。

例如,德國家庭小農飼養幾隻雞與牛及其他動物,依照季節種植不同的作物;蔬果穀物部分作為食物,一些當飼料;生產的牛肉、牛奶、雞肉、雞蛋等都能食用或販售;動物的糞便則回歸土地,變成天然肥料。儼然是擴充版的巨型「魚菜共生」系統。

經濟動物獸醫師郭旭英認為,多數人的飲食習慣,肉類仍占有重要地位,那麼「人道飼養」就是必須堅守的價值,最起碼要有流通的空氣和乾淨的飼養環境,讓動物在有生之年快樂生長。

目前衛福部設有「產銷履歷」,要求農產品依照規範、降低環境負荷的SOP生產;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的「人道飼養」,依據5項動物福利精神進行SGS檢驗標準;「清真認證」的肉品則是標榜屠宰時盡量減少動物痛苦,並且盡可能放血乾淨。

牛肉成為論戰焦點非一朝一夕,各種研究與觀察亦「推陳出新」改變著輿論與風向。實際上,消費者能接受到的資訊,極有可能是不對等的。

人有選擇吃與不吃牛肉的權利,同樣也有找尋和忽略真相的自由。試圖了解餐盤上那塊牛肉的一切,或許只是純粹的知識探討,但也可能帶來認知乃至生活態度不一樣的變化。

我愛牛肉 牛肉愛我嗎?

政府重新開放日本等曾經有狂牛症疑慮的國家進口牛肉,另外在踏實外交方針下,政府也加大力度進口巴拉圭等友邦國家牛肉,對於喜歡牛肉的國人來說,選項頓時豐富多元了起來。可是,牛肉似乎有風險,吃不吃牛肉,如何抉擇?

牛肉何其多 下餐吃哪一種?

7月分食藥署預告開放荷蘭、瑞典和日本等3國牛肉進口規定草案,公告期滿後將依照行政程序開放;8月分外貿協會率團赴中南美洲的巴拉圭、尼加拉瓜及宏都拉斯3友邦國採購牛肉,一年粗估採購1,770萬美元。

統計顯示,台灣平均每人一年消費6.3公斤的牛肉量,在世界排名40,高於排名43的中國大陸(每人每年5.5公斤),低於排名18的韓國(16公斤)和排名28的日本(9.5公斤)。

個人牛肉攝取量最大的國家,烏拉圭(56公斤)居冠、阿根廷(55公斤)次之、香港(52公斤)緊跟在後,以及美國(36公斤)排名第4。

台灣牛肉九成以上來自進口,其中以美國為最大宗,其次為澳洲,第三是加拿大。其中光是美國牛肉一年就進口10萬9,522公噸,澳洲牛肉年進口量則為4萬3,099公噸。

通常消費者最喜歡的牛肉,需要油花均勻,肉質鮮嫩,日本和牛是許多老饕的最愛。在日本飼養的和牛,不僅擁有血統證明,飲食和飼養環境也有嚴格控管,部分牧場甚至還有專人替和牛按摩,增添肉質的鮮嫩度。

美牛的飼養以限制牛隻的運動量,使肉質充滿脂肪、分布均勻,並且被餵食含有食品添加物的穀物,以此縮短生長期,讓牛隻在還是「小鮮肉」的年紀,就能送進屠宰場。

至於澳洲草飼牛,生長在天然放牧的環境,運動量大,大理石紋油花不明顯,肉質精瘦,有一股特殊的「野味」(草味),有些人喜歡,有些人則否,不過烹調得宜,還是可以去除特殊的味道。

中南美洲農牧國家的草飼牛,肉質Q彈,出口把關嚴謹,價格具有競爭力。外貿協會表示,近年中國崛起搶購牛肉,台灣廠商已有危機感,若國人能接受友邦草飼牛的健康口感,將是互利互惠。

吃牛肉要付出的殘忍代價

幾乎各個國家都有特別的烹調方式,將牛肉作為美味可口的佳餚。不過,反對牛肉者認為,要取得牛肉的各種成本實在太高,而這些資訊,人們在美食當前、大啖牛肉時,卻不會被提起。

純素主義者(Vegan)愛護動物的觀點認為,肉汁肥美又入口即化的牛肉,代價是讓小牛出生後就與母親隔離,被關在不能活動的柵欄裡,幾乎填鴨式灌食養出均勻油花後,變成桌上的牛肉,結束短暫且悲慘的一生。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餵養牛隻時添加藥物及食品添加物(如混合病死動物的肉骨粉)等,被認為是導致牛腦海綿狀病變(俗稱狂牛症)的成因。

人若食用得了狂牛症的牛肉,也會被感染,引發腦組織逐漸空洞化,出現失智、步履蹣跚等症狀,後期則會有憂鬱、幻覺、不自主的肢體動作和痴呆等現象,多數病發後3年內會死亡。◇

責任編輯:芸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