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經濟死氣沈沈 政學共識:擴大基礎建設

人氣: 7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7年02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莊麗存台灣台北報導)近年台灣的經濟因全球需求疲弱的循環性因素,及台灣供給面瓶頸的結構因素,導致成長動能大幅減緩,為扭轉循轉性與結構性的成長困境,台灣要跟上主要國家的腳步,優先採行不僅能提振短期成長,也能協助打破供給面瓶頸、提振未來經濟成長的政策措施,也就是大力推動「基礎設施投資」。

去(2016)年9月底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對前3年名目GDP平均數之比率為34.1%,距法定舉債上限40.6%尚有6.5%個百分點(約1兆多元)的舉債空間;若與國際公認的標準60%比較,台灣提高舉債上限仍有很大空間。

根據國際機構研究顯示,台灣仍有相當的財政空間。依IMF的研究,各國舉債上限扣除目前債務後,還有相當的財政空間,包括台灣等,在不提高借貸成本及不增加投資疑慮的情況下,擴大政府支出,以激勵經濟成長。Morgan Stanley研究指出,台灣財政空間充裕,財政政策若能與貨幣政策相互搭配,可望提升政策成效。

台灣近年來公共建設與民間投資動能不足,前(2015)年投資率降至20.3%,遠低於南韓的28.4%,其中政府投資已連續5年負成長,近5年平均成長-5.6%,遠低南韓-0.82%。

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胡正勝之前表示,面對循環性景氣問題,不能一味固守財政紀律,可適度調高舉債上限,加強公共建設投資,若政府與公營事業的固定投資轉為正成長,不但有助經濟成長,也不會再有財政紀律問題。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也曾表示,政府應該扮演更積極角色,例如,提高舉債上限,並由政府帶頭投資做公建、都更,成為民間投資的領頭羊,可激勵內需、提振就業。

如何改善台灣經濟之道?央行總裁彭淮南認為,台灣之投資與出口連動性高,在外需疲弱下,出口不易帶動投資,有賴內需提振經濟成長,包括消除投資不確定性、加速排除投資障礙,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善用民間充沛資金,擴大策略基礎建設及強化創新投資;提振台灣國內旅遊,刺激民間消費成長。

台灣經濟成長減緩原因

一、循環性因素—

全球經濟成長下滑且復甦緩慢——台灣為小型高度開放體質,容易受國際景氣循環影響。

外需不振、內需疲弱
二、結構性因素—

(1)台灣出口市場及產品結構集中,受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與反全球化影響大。

a.台灣出口集中於中國大陸市場—深受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的外溢效應衝擊。

b.台灣出口集中於中間財—反全球化浪潮升溫,不利國際產業分工,弱化台灣在全球價值鏈的角色。

(2)台灣供給面的結構性問題,導致潛在產出成長減緩。

a.台灣創新產業的原創性不足,總要素生產下滑。

b.國內企業投資不振,由資金需求者轉為資金供給者,不利資本累積,超額儲蓄擴大。

c.人口老化、中高齡提早退休,導致國內勞動力不足。

台灣經濟外需不振、內需疲弱

央行總裁彭淮南認為,台灣之投資與出口連動性高,在外需疲弱下,出口不易帶動投資,有賴內需提振經濟成長。(陳柏州/大紀元)
央行總裁彭淮南認為,台灣之投資與出口連動性高,在外需疲弱下,出口不易帶動投資,有賴內需提振經濟成長。(陳柏州/大紀元)

近年全球TFP、勞動力及投資成長減緩,導致全球潛在產出成長下滑,影響全球經濟成長動能,也影響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台灣出口結構集中,受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與反全球化影響大,加上台灣產業創新不足、企業投資長期不振、勞動力減緩等供給面瓶頸,潛在產出成長下滑,抑制經濟成長動能。

在金融危機前,跨國產業分工細緻化發展,帶動全球價值鏈中,最終需求衍生的中間財進口高速成長;金融危機後,伴隨全球經濟成長低迷的全球化,激化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加以民粹主義抬頭,導致全球化進程停滯。

台灣中間財的出口比重高達75%,反全球化浪潮升溫,例如未來美國川普政府力推製造業回流,且退出TPP等,恐弱化台灣在國際產業分工的地位,衝擊未來經濟成長動能。

民間投資成長緩慢 超額儲蓄擴大

台灣發明專利數量多,全球創新競爭力評比表現不差,雖優於南韓,但近年退步;由於台灣產業的創新多屬改良型,較欠缺關鍵技術與市場需求導向的原創性商品與服務,導致未能大幅創造經濟價值。

此外,近年台灣出口動能減緩且受不確定因素影響,民間投資成長緩慢,且公共投資不足,不利資本累積,台灣出口與民間投資連動性高,金融危機後,全球景氣疲弱且貿易成長趨緩,導致台灣出口疲弱,加以國內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民間投資隨之低落,國內企業現金部位高,實質利率變動,對其投資決策的影響小。自2009年起,由於企業投資不振,導致企業由資金需求者轉為資金供給者,國內超額儲蓄擴大。

台灣累積龐大超額儲,反映社會中長期資金充沛,2016年9月底國內壽險業可運用資金達19兆元,其中僅2,004億元投資於專案運用及公共投資;5大退休基金規模也達3.9兆元,另類投資(含公共投資)比重僅8.8%。鼓勵民間資金透過資本市場或直接投資,導入具自償性基礎建設。

擴大基礎建設 提升經濟動能

台灣之投資與出口連動性高,在外需疲弱下,出口不易帶動投資,有賴內需提振經濟成長,大力推動「基礎設施投資」。圖為Y11車站區板南路隔音牆。(新北捷運工程局/提供)
台灣之投資與出口連動性高,在外需疲弱下,出口不易帶動投資,有賴內需提振經濟成長,大力推動「基礎設施投資」。圖為Y11車站區板南路隔音牆。(新北捷運工程局/提供)

當前台灣外需不振,加以供給面的結構性問題,經濟成長恐不易明顯提升,宜搭配財政政策及結構性改革,提振內需,消除投資不確定性、積極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致力促進國內投資,為當前要務;另提振台灣國內旅遊,期刺激民間消費成長,提升經濟動能。

提振台灣國內投資可增加就業及稅收,也會產生技術進步的外溢效果,也減輕外部失衡現象,促進投資為降低超額儲蓄的有效方法,政府透過清晰周詳的政策推動藍圖,建構可測的投資環境,以降低不確定性,加速排除投資障礙,導致力營造好投資環境,鼓勵創新投資。

當前台灣極需擴大基礎建設,建構優質的在地生活及投資環境,裨益生產力提升,建議政府推動都更,擴大內需、活化閒置設施,促進開發、加強公共工程養護整建、完備寬頻雲端基礎建設。

隨著經濟發展,台灣民眾可支配所得提高,台灣國內、外旅遊人次及旅行支出皆增加。雖然國內旅遊人次遠大於國外旅遊人次,但國外旅遊每人每日消費出支及平均停留夜數皆高於台灣國內旅遊,導致國內旅行支出低於國外旅行支出。

根據觀旅局調查,出國旅遊目的以親友邀約、及好奇體驗異國風情最高,但七成出國旅遊者並未因為出國旅遊而減少國內旅遊次數,因此,提高台灣國內景點吸引力,仍能吸引台灣國內旅遊。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