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政策重心從貨幣轉向財政

人氣 1606

【大紀元2017年07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高亦清報導)近日,鳳凰網發表署名魚玄機的文章表示,目前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重心從貨幣轉向了財政。因為之前放水的貨幣舉國加槓桿炒股票和房地產,不僅經濟沒搞活,金融風險倒與日俱增。與其這樣,不如政府靠發債把錢拿回來,搞投資。

文章分析,2017 新年伊始,以銀監會為首掀起了「一行三會」金融去槓桿的監管浪潮。在國際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和國內宏觀經濟結構失衡的大環境下,大陸金融政策從寬貨幣轉向了寬財政,重點在財政收入 (主要是稅收)、財政支出、發債和政府投資四個方面。

在財政收支方面,受減稅降費的政策指引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滑的影響,前5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7.72萬億元,同比增長10%,支出7.65億元,同比增長14.7%。

文章指,減稅降費的目的是降低企業成本,增強投資意願,從而帶動經濟好轉。然而減稅降費的關鍵在於提高供給質量,消減政府開支為企業減費騰出空間,而當前的政策方向還是通過擴大赤字、增發國債的「借錢」套路支持。未來減稅減費政策還要進一步落實,財政的可持續性存疑。

在債券發行方面,上半年,已發國債規模達到9384億,淨發行量為4209.4億, 據估算,後期的淨發行量在1.18萬億左右,而去年後期淨發行量僅為8428億。同時預計地方債券今年下半年發行接近5.1萬億,高於去年的3.14萬億。

在投資方面, 今年1—2月,全國基建投資增速達27.3%,同比加快12.3個百分點。 2017年1—5月公路投資增速達32.7%,高於近年同期增速水平超20多個百分點。公共政府部門與民營企業合作模式(PPP) 投資模式也很火熱。

金融監管升級 危機爆發根源未除

今年以來,中共加強金融監管,希望能夠抑制信貸的過度增長,但這勢必會影響經濟增長,政府面臨兩難境地。

大陸金融學家易憲容撰文表示,金融危機的根源就在於信用的過度擴張,無論是股市、銀行、信託、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等都是如此,只要過度的信用擴張,無論如何防範,金融風險聚積到最後沒有不爆發的。

易憲容說,嚴厲的監管風暴同樣是一場巨大的利益博弈,監管者是否能夠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相當不確定,也面臨半途而廢的風險。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席教授謝田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大陸金融風險突出表現是中共江派把控的金融企業,出現許多影子銀行,金融理財也很混亂,這與那些金融大鱷有很大關係;房地產泡沫問題還在調控,如果房地產的泡沫一旦破裂,銀行的貸款就會成為死帳。這幾種風險交織在一起,讓人感到強烈的緊迫感。

謝田認為,金融風險與特權壟斷、權力腐敗攪和在一起。如果不把背後真正的原因搞清楚,不把壟斷的利益集團摧毀掉,永遠走不出風險。#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走到懸崖邊的財政危局 事關中共生死
習中央與地方博弈 4年內收9大領域財政事權
中國房地產市場:政府身兼莊家、裁判及大玩家
陸學者聚焦中共土地財政 深挖房價泡沫根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