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三雄傳統農具展 見證台灣農業的變遷

開幕茶會李三雄(左二)與鄉長李永茂(左)鄉民代表洪如萍(右二)及在地鄉親合影。(廖素貞/大紀元)

人氣: 24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7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位於雲林縣崙背鄉的「詔安客家文化館」即日起至8/23日止,舉辦「李三雄傳統農具收藏展」,展出李三雄個人收藏多年的傳統農具,從育苗、插秧、到收割、打穀、篩米等一系列的農具,這些農具除蘊含老一輩農民的兒時記憶外,也見證台灣農業發展過程與時代變遷!更見證台灣農民的辛苦與偉大!

開幕茶會李三雄(左二)與鄉長李永茂(左三)鄉民代表洪如萍(左一)及在地鄉親合影。
開幕茶會李三雄(左二)與鄉長李永茂(左三)鄉民代表洪如萍(左一)及在地鄉親合影。(廖素貞/大紀元)
開幕茶會李三雄(前排中)和與會的民政處長程源宏(前排左二)及鄉親、來賓大合照。
開幕茶會李三雄(前排中)和與會的民政處長程源宏(前排左二)及鄉親、來賓大合照。(廖素貞/大紀元)
篩稻穀的農具。
篩稻穀的農具。(廖素貞/大紀元)
傳統農具 車箕(左) 秧籃(右)。
傳統農具 車箕(左) 秧籃(右)。(廖素貞/大紀元)

民國31年出生於崙背鄉崙前村的李三雄,是道地的詔安客家人,國小畢業後因家裡務農缺少人手,就被父母留在家幫忙。李三雄說:「16、7歲時,他就開始要做田裡的一切農事,因為身體瘦弱,耕田時抬不動牛犁,就用肩膀扛!」這些農具伴隨他走過人生的大半歲月,也養活了他一家人,但隨著農業機械化後,傳統農具漸漸被淘汰,在它們功成身退的時候,應該給他們有個能安身立命的地方,因此在20多年前他就開始收藏這些農具,每一件農具都記錄著他年輕時從農的辛苦過程!

傳統農具「台灣犛」。在沒有農機前,必須靠牛和犛來翻土耕地,農民在後面操作,牛在前面拉,人牛必須合作無間!
傳統農具「台灣犛」。在沒有農機前,必須靠牛和犛來翻土耕地,農民在後面操作,牛在前面拉,人牛必須合作無間!(廖素貞/大紀元)
蜈蚣犛。用於翻鬆大塊的泥土。
蜈蚣犛。用於翻鬆大塊的泥土。(廖素貞/大紀元)

民政處處長程源宏在開幕茶會致詞表示,看了李三雄的傳統農具展,讓他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以前插秧要全村總動員,一甲地要好幾天才能完成,現在有了插秧機,十甲地一天就可以完成!以前農民真的很辛苦,更令他感動的是李三雄先生還能畫出一手好畫來!

牛軛 及牛灌管
牛軛及牛灌管(廖素貞/大紀元)
右一右二為澆水澆菜的農具。
右一右二為澆水澆菜的農具。(廖素貞/大紀元)

李三雄小學時期,自美術老師廖清贊那而習得以鉛筆一筆成鳥的基本功,自此對鉛筆畫產生濃厚興趣,可惜因家境關係,無法繼續升學,而中斷了他對繪畫的熱愛。

民國97年李三雄因一場小中風,改變了他的人生,在兒女孝心的勸導下,他放下拿了60多年的鋤頭,改拿畫筆,重拾兒時的繪畫夢,無師自通的畫起來,他說,剛開始畫得不好,經過不斷的練習摸索後,就越來越順手,於是從模擬月曆圖像、到12生肖畫作、山水畫,閒來沒事就畫,因此每年都有新作品,在兒子的促成下,於102年出版了第一本個人畫集。

廖三雄的畫作,描述用石磨磨米漿準備做年糕的年節氣忿。
廖三雄的畫作,描述用石磨磨米漿準備做年糕的年節氣氛。(廖素貞/大紀元)
廖三雄的畫作「過年過節全家搓湯圓」
廖三雄的畫作「過年過節全家搓湯圓」(廖素貞/大紀元)

對詔安客語教育不遺餘力的油車國小校長謝明貴,以一口流利的客語致詞說,李三雄先生是個勤耕雨讀的典型客家人,像他這樣的老人家,現在很難再找到,這次的農具展很有教育意義,可以讓現在的孩子看到以前的長輩,是如何苦過來的。

在這次的農具展中,也展出他模擬月曆所畫的早期農家過節的畫作,濃郁的傳統節慶氣氛及生動活潑的畫面,引起不少鄉親的共鳴。

熱心地方事務的李三雄,前後擔任崙前順天宮管理委員,李氏宗親會理監事暨顧問、雲林縣客家文化促進會監事及總務組長等職務,並當選98年及104年的模範父親,除此之外,李三雄對詔安客語的推展不餘遺力,民國96年即通過客語能力認證,並獲雲林縣第一屆詔安客語說故事比賽社會組第一名,是個活力十足、才華洋溢的地方耆老。

最令人羨慕的是他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不但妻賢子孝、兒孫滿堂,還三代同堂和樂融融!是現今社會少見的模範家庭!

責任編輯:李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