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英國碩士承傳父業 半世紀茶廠再現風華

採茶樂(鄧仙姿提供)

人氣: 61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9年0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寶雲台灣新竹報導)座落在新埔鎮霄裡溪河谷畔的振慶製茶工廠,在第三代鄧仙姿與弟弟鄧傑文攜手合作下,不僅讓新埔在地茶葉獲得消費者喜愛,近年更在水保局台北分局『北區行銷計畫』推動的北台灣農情祕境輕旅行旅遊品牌,藉由旅遊商品結合推廣合作下,開放系列性體驗活動,從採茶-製茶-茶席等,打造更多元的體驗空間。

鄧仙姿在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Oxford Bookes University)拿到都市設計碩士學位後,在國外任職多年,期間總會想到父親與老茶廠的情景,再看縣內規模的製茶工廠一間間歇業,令人痛心。人是故鄉親,水是故鄉甜,最終鄧仙姿還是回家了,決定與家人攜手打拼由祖父鄧振宏創立,現由父親鄧慶火經營、超過半世紀的振慶製茶工廠,希望結合所學及英式喝茶文化經驗,讓新埔茶業再現輝煌。

採茶工具(林寶雲/大紀元)
鄧仙姿基礎茶道示範(林寶雲/大紀元)

一口好茶,可以感受到來自一甲子製茶的承傳與用心。鄧仙姿訴說著老茶廠的故事。其實她算是第四代,早在19世紀,曾祖輩鄧阿淡就於茶寮以手工將自家茶園的茶菁製作成茶葉(毛茶)販售。祖父鄧振宏承襲曾祖父製茶技術,製作紅茶,創業初期在關西地區租借廠房製作紅茶,販賣到台北大稻埕的茶行,當時最盛時期的大稻埕聚集有高達兩百間茶行,正所謂台灣的茶金年代。

民國55年(1966年)祖父購買位在宵裡溪河谷畔的廠房,帶著父親重新整理後,以父子兩人的名字命名成立了「振慶製茶工廠」,並在次年開始收購新竹及桃園地區的茶菁及茶葉製作,展開了家族製茶新扉頁。1970年代全球茶業市場趨勢綠茶需求大於紅茶,台灣開始改為生產珠茶(球型綠茶)與煎茶(蒸青綠茶),1973年炒青綠茶生產量與外銷量達到高峰,桃竹苗大型製茶工廠透過台北茶商或仲介人(茶猴)將茶葉外銷,那時候主要外銷國家包括日本、阿富汗、利比亞、摩洛哥。

振慶製茶工廠於1966年成立(鄧仙姿提供)

1981年代政府推動「還茶於農」政策,台灣茶業產業鏈變化,出口量減半,導致許多大型製茶工廠逐漸停業及轉投資,包括振慶製茶工廠,對茶產業來說那是灰色年代。茶起茶落,鄧仙姿說茶廠全盛期年產近100萬台斤茶葉,但不景氣時縮至近20萬台斤,令人噓唏。所幸後來國內經濟起飛,品茗人口增加及飲料市場崛起,帶動商機。2010年農糧署開始推動大宗優質茶生產專區及大宗商業茶生產專區輔導計畫。振慶製茶工廠2014-16年參與優質茶生產專區計畫,評選為「三星級製茶工廠」,讓茶品質更上一層樓。

茶產品(林寶雲/大紀元)

振慶製茶工廠是新埔鎮目前唯一留下的大規模製茶廠,現在,茶廠由弟弟鄧傑文負責運作,姐姐鄧仙姿主打觀光。製茶方面,近年來除了保持商用茶生產量穩定,同時開發多種具有北茶特色的茶葉產品進行生產,包括包種茶、東方美人茶、白鷺紅茶、酸柑茶等供應國內市場精緻茶的需求。另隨著飲料市場的轉變,手搖飲、便利商店即飲茶日漸風行,因此把主力放在包種茶,提供給國內知名茶飲商原料。因供量大,以機器收割,精品則以人工摘採。鄧仙姿說優質採茶工不易找,60歲算是年輕的,有時80歲的長者也加入行列。

為了讓民眾能就近採茶,鄧仙姿特別在館旁種植茶園。(林寶雲/大紀元)

如何將新埔優良茶讓更多人知道?鄧仙姿將重心放在品牌經營多面向及進行北茶文化推廣。她不僅參加水保局台北分局的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希望運用新觀念及思維,以更精準的科學方式、更多元的工具,結合行銷、管理等其他專業,將農村的美好讓外界看得到。為了打開知名度,鄧仙姿不放過參展及參賽的機會,在2019台北國際食品開展時,台灣因手搖飲料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展覽位吸引許多國際買家駐足攤位詢問。而參賽得獎,知名度也因此打開許多。

2019台北國際食品參展(鄧仙姿提供)
得獎茶葉(鄧仙姿提供)

很幸運的,鄧仙姿與弟弟接手父親事業,沒遇到代溝問題,相反的,父母除了在背後支持還鼓勵姐弟朝多元擴展。於是在2016年,他們將已停產的煎茶生產工廠改建為食茶文化館,同時與水保局、農會、社區樂齡及飯店、旅遊業者合作,透過文化導覽及採茶、炒茶、揉捻,製茶體驗活動,希望將台茶文化融入新世代的生活。另透過基礎茶道示範,品茗搭配客家特色茶點,讓民眾享受不一樣的台式下午茶時光。

造型茶壺(林寶雲/大紀元)

北茶在台灣產業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創造昔日「南糖北茶」的茶金年代。振慶製茶工廠營運超過50年,見證台灣數百年來茶產業的縮影也見證台灣茶葉繁榮繁盛榮景。如今,茶廠在姐弟的努力下挹注新生命,父母看了也深感欣慰。未來,鄧仙姿期待能轉型觀光工廠及建立更完善的茶藝文物館,成就茶文化的厚實底蘊,讓更多人看見新埔老茶廠的新風華。

近百年歷史的全木造揉捻機(林寶雲/大紀元)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