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為五斗米折腰工作壓力 先進國家社會流行病

桃園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倫敦大學學院博士陳頌威。 (桃園療養院提供)
人氣: 1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9年09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我的工作壓力超大,下班只剩半條命!」全球化網路社會時代,跨國企業不分晝夜全球競爭,本國企業力求生存自保,企業傾向採取管理策略以激勵員工增加生產效率與工作時間。與過去相比,現代工作步調較迅速,處理更大量資訊,進行較高複雜度之溝通。桃療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倫敦大學學院博士陳頌威指出,工作壓力,儼然成為全球先進國家社會流行病,也是當代精神科門診常見的主訴抱怨。

陳頌威指出,工作壓力的產生是人和工作環境不斷互動的結果,環境刺激和個人反應兩方面都需同時考慮,工作要求與個人能力的平衡與否,不是客觀的,而是個人「主觀」的認知評價,個人若評價工作要求超過自身能力,會感到工作壓力。文獻探討工作壓力最受重視的模型為「負荷-控制」模型與「付出-回饋失衡」模型。

高負荷-高控制的主動性工作能帶來正面壓力,激發人的學習動力,積極面對挑戰。高負荷-低控制的高壓性(job strain)工作導致負面壓力,員工面對龐大負荷又缺乏控制,感到難以應付與喪失信心,並失去主動學習能力,也易產生壓力相關身心疾病。付出-回饋失衡模型提出,個人對公司懷抱著期望,認為工作中的「付出」可換取相稱的「回饋」。付出指個人因應工作環境所作的各種努力。回饋包括物質回饋(如薪水)、心理回饋(如自我價值感或尊重)、與社會回饋(如聲望或晉升)。個體評價其付出超過公司所給予的回饋時,可能產生壓力相關身心疾病。

陳頌威指出,工作壓力已證實可能導致憂鬱症或焦慮症,倫敦大學精神科Stansfeld教授進行11篇歐美縱貫性研究之綜合分析(meta-analysis),發現高工作壓力者出現焦慮症或憂鬱症之機會,為低工作壓力者的1.2至3.3倍。

如果個人思考聚焦在工作伴隨之「風險」或「威脅」,遂易陷入焦慮。慢性持續的焦慮,人會出現無法控制擔憂、不耐煩、易怒、易疲倦、難以專心、肌肉緊繃、失眠等症狀。急性強烈的焦慮(恐慌發作),會有交感神經亢奮症狀,如心悸、發抖、呼吸急速、窒息感、胸悶、頭暈、害怕失去控制、害怕即將死去等。假如個人思考沉浸於工作衍生之「失落」或「挫折」,則易深陷憂鬱。憂鬱情緒有以下症狀:興趣減退、食欲變化、失眠或嗜睡、激動或遲滯、疲倦、無價值感、罪惡感、專注或決斷力減退、厭世、自殺意念等。憂鬱也使人工作表現減退、請假、或離職。

實證研究發現工作壓力提高慢性疾病風險(如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高血脂、不孕症)。倫敦白廳公務員研究(Whitehall II Study)調查上萬名員工,發現高工作壓力者,五年後心臟血管疾病發生率為低工作壓力者的兩倍。工作壓力主要經由「身心反應」與「不健康行為」兩種機制導致慢性疾病:

(1) 身心反應(psycho–biological process):外在壓力經由腦部額葉認知解讀,於腦部邊緣系統產生「情緒」如焦慮憂鬱,影響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引起全身交感神經系統活躍,出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加速、肌肉緊繃等。長期自律神經失調將影響心臟血管、呼吸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導致慢性疾病。

(2) 不健康行為(health risky behavior):工作壓力會造成「情緒」如憂鬱焦慮,個體用不健康行為舒緩情緒或轉移注意力。常見的不健康行為有喝酒、不健康飲食、少運動、抽菸、冒險行為等。例如,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Pikart教授調查12,132名歐洲成人,發現高工作壓力者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糖類與膽固醇但攝取過少的不飽和脂肪酸。該所Head教授調查5714位英國男性,發現高工作壓力者五年後產生酒精成癮之機會為低工作壓力者兩倍。

陳頌威指出,工作壓力大如何自救?請注意以上「工作壓力–慢性疾病」機制中,「情緒」具關鍵性角色!醫師建議大家培養認知行為良好習慣。認知方面,嘗試理智分析這樣思考(如付出這麼多為何回饋這麼少)是否合理,是否影響情緒,並發展正向思考(如物質回饋雖少卻有心理回饋)。行為方面,請大家努力培養健康紓壓習慣。憂鬱焦慮情緒若惡化到內心痛苦或影響功能的程度,即為「憂鬱症」或「焦慮症」,十分常見。此「心靈感冒」只要經精神科醫師評估,適當藥物與心理治療,多數人可在三個月內顯著改善,即早治療可預防在工作、人際、身體等衍生不良的結果。◇

責任編輯:昌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