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報指農漁民大遊行使台灣經改受挫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1月28日訊】(中央社記者鄒明智巴黎二十七日專電)法國費加羅報今天報導,台灣農漁民上星期六發動十萬人大遊行,在歐洲人眼光中,僅是大海中的水滴。實際上對台灣而言,農漁民眾行動已啟動傾覆政府的機制,使經濟改革計劃受挫,造成台灣在世界貿易組織中的困擾。

報導指出,財政部長李庸三及農委會主委范振宗因而被迫辭職。行政院長游錫(方方土)請辭則獲總統陳水扁慰留。陳總統的民意指數由二○○○年剛上任時的高達百分之八十,而今滑落到百分之三十八。

台灣農漁民發出怒吼,拒絕農會信用部門轉型計劃,主要深恐因而降低購買力。目前農漁會信用部總共三百四十四家,其信貸功能使農漁民眾受惠五十多年,但其中也有因太多的呆帳而倒閉,政府盤算發現,這些信用部的存在,每天讓納稅人負擔一百萬美元,因此希望限制財務困難的信用部繼續信貸業務。但對農漁民眾而言,此一政令無疑宣布信用部制度的破產。

農業一直是台灣最頭痛的問題,信用部組織極為分散,很難進行結構重整,在金融市場早已失去競爭力。在二○○○年,台灣有七十八萬農戶,農作面積達八十五萬公頃。數字無法代表真實情況,因為「農民」坦承全年收入中百分之八十來自非農業所得。大部份退休者返鄉從事農作,農業人口僅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農業所得僅佔國民生產總額的百分之三。

去年政府提出二十一世紀農業發展計劃,希望帶動農業生產活力,改善農產品質,希望在二○○四年減少農漁民人口至六十三萬人,每年生產力增加百分之四點一七,並提高業者所得,從目前的五千四百一十一美元增為五千八百六十美元。但所需投資龐大,遠非農會信用部所能負擔。

台灣於今年年初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一員,農漁業市場被迫依國際規範對外開放競爭,唯有開放外來進口,對抗外來農產品的競爭,甚至來自世界產米及小麥最多的中國大陸,別無選擇。

中國大陸稻米產量佔全球的百分之三十三點六,小麥產量亦達百分之十九,農業外銷每年高達一百七十億美元。當然大陸也是台灣農產品最大的市場,但台灣並不在這方面與中國大陸交鋒,目前兩岸貿易仍大部份透過香港轉運,每天自大陸進口數十噸的石斑、田雞及軟殼鱉,也有不少台灣漁船透過海上交易購進大陸漁貨。

台灣擁有卓越科技發展的漁業,有意發展成為亞太地區魚苗中心,一九九九年起推出五年計劃,投資四億三千萬美元,成為海洋高科技的櫥窗。可是所遭遇的阻礙,使這項計劃窒礙難行。

農委會原準備分兩個目標進行,向農民提供互助基金,以補助農作物價格下跌的損失,並建立產銷聯盟,以加強銷售網。此一轉型計劃遭到上星期六大示威的阻撓而出岔,更嚴重的是兩名重要內閣閣員辭職,將使民眾對其他改革的進行產生疑慮。

依歐洲媒體引述梅瑞爾林奇金融評估機構的報導,台灣一連串的改革包括銀行及工業改革,均以拯救失業為目標,可惜其中金融改革已碰壁。

農會信用部的「戰火」恐將帶來嚴重的後果,因為外國廠商認為林庸三擔任財政部長是扁政府改革的擎天一柱,而今可能造成投資者喪失信心,在此成群台商轉赴大陸之際,台灣處境艱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反而是一大壓力。

費加羅報指出,台灣固然未曾想像成為農業模範王國,其主要目標則放在變成「矽島」,而今僅因面對外來競爭壓力需要重建競爭力,竟使陳水扁總統越來越失去民意的支持。

此外,這場「農會信用部之戰」也再次惹起與北京的新衝突,因為中共一直困擾台灣,兩岸在世界貿易組織又要為此在談判桌上見真章,中共仍視台灣為「反動省」,讓台灣萬萬無法接受。(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1123農漁民大遊行盛況空前
農漁民遊行平和落幕 學者給予正面評價
游揆約見劉世芳等官員 內閣將小幅改組
歐盟宣布新領導層人選 馮德萊恩獲連任提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