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良敘述當了林正義二十多年的替身

人氣 114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日訊】已經申請退伍的中科院上校陳憲良,訴說當年被當局移花接木當做林正義的替身,對外證明軍中還有「台大軍官」,以掩飾林正義叛逃事實。而他表示林毅夫申請返台整個事件最大的考驗是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尺度,人道、法律要如何平衡?他感歎著說:「台灣的價值和道德尺度已經被林毅夫申請返台事件扭曲了,而且軍人受到了最大的傷害」。

據中央社6月2日報導,大陸經濟學者林毅夫(原名林正義)與中科院上校陳憲良同為台灣大學畢業並先後進入陸軍官校就讀,兩人當年都被標榜為從軍報國的模範青年。陳憲良說,林正義在民國六十八年失蹤後,他就被當局移花接木當做林正義的替身,對外證明軍中還有「台大軍官」,以掩飾林正義叛逃事實。

已經申請退伍目前正在接受職訓的中科院上校陳憲良,原本不想再對「林正義」事件和林毅夫申請來台奔喪多表示意見,但對於記者詢問,是否多發言會影響在軍中的工作和發展,陳憲良則坦然表示,「這沒什麼,該影響的都已經影響過了」,而他已經申請退伍並在接
受職訓,所以沒有顧忌,他只是感歎:「台灣的價值和道德尺度已經被林毅夫申請返台事件扭曲了,而且軍人受到了最大的傷害」。

陳憲良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談到大陸經濟學者林毅夫,說出了當年金門馬山連連長林正義 (林毅夫)叛逃事件,和他本人受此案的影響。

陳憲良指出,民國六十一年初全台灣各報大幅報導台灣大學一年級學生代表會主席、農工系一年級學生林正義於成功嶺寒訓期間決心申請轉學赴陸軍官校就讀,並立即受到國防部的肯定和表揚。他表示,在升學主義下的台灣,軍校一向是聯考淘汰者的剩餘選擇,林正義此舉無疑為軍校招生的低迷行情注射了一劑強心針,此後林正義即成為國軍的明星不時在各種媒體出現。

民國六十四年林正義以第二名的成績自陸軍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畢業,隨即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並與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陳女士結婚,一年後生子,同時考上國防公費政大企管研究所,林正義於民國六十七年獲政大企管碩士,雖即返回軍中,派赴金門擔任馬山連連長,負責接待外賓參觀第一線連的光榮任務。

陳憲良說,林正義在當年是一位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省籍正確、家室美滿幸福的「明星」青年軍官,任誰也不會相信林正義會在戒備森嚴的金門前線叛逃。

他說,這樣的一樁大事,照說應該紙包不住火,但在戒嚴時期黨政軍通力合作下,沒有任何媒體公開報導,大家只聽說有一個台大轉陸官的軍官逃亡了,由於距他自台大畢業後進入陸官的時間較近,竟然以訛傳訛說成是「陳憲良叛逃」,而國防部也就將錯就錯,特別安排他接受媒體採訪,算是側面澄清了台大畢業軍官叛逃的謠言,但也掩飾了林正義叛逃的事實,所以社會大眾一直不知道的確有「台大軍官」叛逃,只是對象傳錯了而已。

他指出,「林正義事件」發生時,他遠在台灣桃園大湳的裝甲兵單位服務,當時軍中都知道「林正義不見了」,雖然他與林正義無任何關係,但也因為他與林正義有同樣由文學校轉入軍校發展的背景,而被軍方暗中列為「重點考管人員」,所有職務經歷都經過特殊考量,表面上升級待遇與常人無異,但重要敏感的職務和受訓機會卻受到多般橫阻。

陳憲良表示,這種的情形一直到十年後,他受到前國防部長蔣仲苓的協助離開陸軍轉到中山科學研究院後才有改善,因此林正義的生死之謎一直是他所關切的。

一九九三年春,陳憲良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進修,並應邀赴耶魯大學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陳憲良說,他在餐敘中遇見幾位大陸經濟學者,初次聽說大陸社科院有位年輕學者林毅夫很神秘,是芝加哥大學的博士,指導教授是諾貝爾獎得主,不但是台灣人,過去還是台灣陸軍,但背景不詳,他當時立即聯想到一定是林正義。

陳憲良說,他後來託人到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去查博士論文,果然有一位Justin Lin所撰關於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論文,而Justin在英文中的含義正是「正義」兩字,因此他非常肯定這個台籍大陸經濟學者就是林正義,所以就透過駐美副武官將消息報回國防部。陳憲良指出,從現在來看,當年國防部是沒有處理他的回報消息,可能是因為當年「林正義事件」已經以失蹤結案了。

對於林正義的印象,陳憲良說他是陸官四十六期,,在進官校前為請教官校情形透過同學介紹和林正義見過幾次面,也曾在林正義在鳳山黃埔新村的家投宿過,雖稱不上深交,卻有過幾次深談,林正義當時對他多所鼓勵,並強調當時是有志青年「從軍報國」的最好時機。

陳憲良表示,林正義很能激勵人心,也是青年人的標竿。而以林正義的學經歷,又是道地的宜蘭人,如此條件在陸軍中可說無出其右,出將入相只是遲早的問題,但是最後竟然在前線叛逃,是何原因大家都很好奇。

他表示,「林正義叛逃事件」隨著林毅夫的身份確定就是林正義算是正式被證實了。他認為,這件事對國軍的傷害不小於軍購弊案,雖然時過二十三年,衝擊或許沒有當年來得大,但對所有視團隊榮譽重於個人生命的陸軍官校前後期學生而言,本案的嚴重性甚至超過張憲義叛逃事件,後者畢竟只是個不著軍服的科技軍官,半個老百姓,被友邦收買做出對國家不利的事,而且事發後隱姓埋名,不敢見人,「林正義事件」則是直接羞辱黃埔子弟視為生命的團隊榮譽。這對眾多堅守崗位、執著本份的軍人士氣而言是一種打擊羞辱。

「軍人最重視的就是忠誠,其次是榮譽,塑造一個人格完整的軍人是世界上所有軍校共同的基本使命與信條,而團隊的榮譽則是砥礪個人忠誠與榮譽的支持力量」,陳憲良說,林正義的叛逃不只使同期同學蒙羞,也使所有以官校為榮的黃埔子弟蒙羞,沒有人會諒解同情。他認為,不管兩岸形勢再怎麼變化,這一傷害無可彌補,這一原則不可動搖,「在戰場上敵軍可恨﹑可畏﹑也可敬,而叛徒則不過是可憐復可恥的懦夫,這是為什麼歷史從不給叛將地位的原因」。

另外,陳憲良也警覺到,林毅夫申請返台這整個事件最大的影響是在考驗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尺度,人道、法律要如何平衡?

陳憲良說,他曾經在民國八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新新聞雜誌五七七期撰稿刊登「受歷史『照顧』?還是『責備』的人?」一篇文章,內容就是他對林毅夫看法以及在「林正義 (林毅夫本名)叛逃案後續影響的親身經歷。對於今天的林毅夫和過去的林正義,台灣社會應給予「照顧」還是「責備」,值得三思。(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宣布對台軍售F-16零件 總價值達3億美元
黃埔百年校慶 正統在鳳山 嚴德發:赴中校友不到百人
堅持維持現狀 嚴德發:蔣公銅像不搬動
台立院初審通過科技偵查及保障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