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表示儘管中共威脅台灣仍遞出和平橄欖枝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5日訊】台灣陳水扁總統今天在接見第三十一屆中美當代中國研討會外賓時表示,儘管面對中共的軍事威脅,台灣仍持續向對岸遞出和平的橄欖枝,並逐步採取積極、開放的兩岸政策,因為台灣知道,中共正面臨關鍵的政權接班,很難作出務實而民主的政策,唯有付出更大的耐心和誠意,才能讓頑石點頭。

據中央社6月4日報導,總統指出,許多關心台、美關係的人士普遍同意,台北與華府目前的關係,是自兩國中斷正式外交關係以來最好的時候。他深信,基於共享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台灣與美國早已建立密不可分的「民主盟邦關係」,而台灣民主政治的深化,以及民進黨政府對亞太安全與國際反恐行動所作的努力,贏得美國政府與國際社會的信任,進一步鞏固了美、台的「民主盟邦關係」。

陳總統進一步向訪賓表示,也正因為如此,美國布希總統在二月的東亞之行中,數度提及「美國不會忘記對台灣人民的承諾」,以及美國願意遵守「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必要保障。因為,捍衛台灣的民主成果與追求一個「平衡的兩岸關係」,不僅符合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更有助於兩岸關係的正常化與東亞的和平與穩定。

接見過程中,陳總統說,現階段台、美、中關係同時存在著「挑戰」與「機會」。布希總統上任以來,華府與北京的關係歷經數次的磨合與試煉,目前正逐步朝向競爭與合作的方向邁進。然而,中共軍力的不斷擴張,以及不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兩岸問題的態度,卻儼然成為亞太地區衝突的潛在導火線。不過,總統也強調,儘管面對中共的軍事威脅,台灣仍持續向對岸遞出和平的橄欖枝,並逐步採取積極、開放的兩岸政策,因為台灣知道,中共正面臨關鍵的政權接班,很難作出務實而民主的政策,唯有付出更大的耐心和誠意,才能讓頑石點頭。

總統也提及,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之所以緊密,除了「第一軌道」能夠暢通外,兩國智庫和學者之間所扮演的「二軌角色」,也極為重要。希望今年「中美會」以新形式呈現的智庫學者對話,以後還能持續舉辦,成為兩國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為兩國的關係,再添新頁。

陳總統在接見時也回答訪賓有關兩岸議題的詢問。陳總統首先告訴訪賓,在他的口袋裏永遠帶著「福建省詔安縣白葉村」幾個字的字條,這是二年前,在他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總統的前兩天,電視台所查出來的結果,小時候神主牌位上寫著「福建省詔安縣二都鄭日堡」是清朝時候的地名,可是後來又有人說是瓷窯村而非白葉村,所以他在字條上又加上瓷窯村幾個字;因此,他想有一趟尋根之旅,不是透過別人的告知,而是能夠親眼看到。

總統進一步表示,身為中華民國總統,他有責任要維持台海的和平、兩岸關係的穩定與平衡,所以必須推動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必須與大陸領導者坐下來對話。身為華裔之後,他想有一趟尋根之旅,身為中華民國總統,他希望能與江澤民主席握手和解,兩者之間並不衝突。

陳總統指出,兩岸關係正常化的第一步,就是要維持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兩岸關係要能正常化,三通議題是無可避免與逃避的;所以針對三通議題,只要不被矮化、不被地方化、不被邊緣化,台灣願意展開誠意、善意、信心和行動,雖然其中事務涉及政府公權力,但是政府不必事必躬親,可委託民間進行相關的協商工作。他希望兩岸能擱置政治爭議,多接觸、多對話、多協商,少一些誤解與誤判,走出兩岸關係正常化成功的第一步,建立彼此互信基礎,營造兩岸政治統合的新架構。

總統也說,國家安全包括三個大層次,一是傳統的國防戰略安全,二是包括政治、經濟、社會、能源等綜合戰略安全,三是大戰略的區域安全;兩岸經貿不過是綜合戰略安全的一環,並不是唯一,也非全部;中國大陸市場也只是全球市場的一部分,同樣不是唯一,不是全部或是最後的市場。台灣是一個島國、海洋國家,台灣不能固步自封,要努力向外發展,所以在去年所召開的「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中確立「深耕台灣、佈局全球」的新願景,而大陸市場只是台灣佈局全球的一部份。

最後,陳總統再次提及,台灣現在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在「台灣優先、全球佈局、互惠雙贏、風險管理」的四大指導原則下,不敢有所偏廢。台灣有信心,絕對可以做到兩岸經濟的平衡。

第三十一屆中美當代中國研討會外賓一行,下午由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林碧炤陪同,前往總統府晉見陳總統,受到陳總統歡迎。總統府副秘書長吳釗燮也在座。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總統獲CNN專訪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
陳總統馬英九同台不談選戰聊運動心得
總統表示政府在未來六年要做到七項具體目標
陳總統接見立陶宛奧會主席期盼兩國關係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