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物木質材料保護工作困難

標籤:

【大紀元9月27日訊】(中央社台北二十七日電)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劍雄最近撰文指出,保護古建築是中國自古以來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中國古建築大都是木質材料,維修保護工作困難重重。

新華社報導,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國現存古老建築的數量和漫長的歷史不成比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是建於公元八五七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著名的山西應縣木塔建於公元一千零五十六年。在中國歷史上見於文字記載的建築中,能夠保留下來的比例極低,今天依然能夠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數。

對於中國為什麼沒有更古老、更多的古建築,葛劍雄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是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築或者比較完整的遺跡幾乎都是使用石料建築的,而中國古建築幾乎全都是土木或者磚木結構,即使僥倖免於虫蛀鼠嚙,也難以經受氣候和時間的考驗,不少畫棟雕樑都在無名火災中灰飛湮滅。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中國早期文明的興起伴隨的地理環境,當時一般都有茂密的森林便於建築取材。因此,明清時期在北京建造或修理宮殿陵墓和寺廟時,盡管北方已經沒有合用的木材,仍然不惜代價從雲南、四川運送巨大的木材。

其次,中國先民對待古建築的態度一向是追求「整舊如新」而不是「整舊如舊」,每一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繕而是整體重建,造成了對古建築的一次次破壞。不少古老建築不論其始建朝代如何迥異,最後往往都變成明清建築式樣,甚至是上個世紀的面目。

葛劍雄建議,對古建築保護的歷史遺憾應該記取教訓。首先,對現存古建築一定要堅持「整舊如舊」,只能盡力使其延年益壽,不要傷筋動骨。(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加防長罕見會面 加拿大對中共發出警告
美眾院委員會尋求金斯瑞和中共關係情報簡報
電動車關稅高懸 歐中貿易戰攤牌還有多遠
六四35周年前夕 中國局勢越發動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