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開放與道德誠信 陳剛案引發討論

人氣 189
標籤: ,

【大紀元2021年0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麻省理工大學知名教授陳剛因隱瞞與中國的合作被控以電匯欺詐和違反報稅相關罪名的案例,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哈佛大學昨天(1月25日)舉辦了一場網路座談會,邀請天普大學學者郗小星就「科學間諜活動、公開交流和美國競爭力」展開討論,460多人在線參加。

美國司法部2015年曾指控郗小星將一種敏感的實驗室設備、俗稱「暖手器」的設計圖非法發送給中國,但該案幾個月後撤訴,原因是FBI特工和檢察官弄錯了最核心的證據,把不敏感的設計圖當成了敏感的設計圖。郗小星也由於這一錯案,對美國科研領域受外國影響的敏感問題有了切身體會和更多的思考。

郗小星說,聯邦針對的目標實際不僅僅是中國人,而是「與中國有學術合作的任何人」。而擺在研究人員面前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基礎研究和國際合作中的開放性和風險。學術界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他認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布的《基礎研究安全》報告,「可以代表科學界向美國政府講話」。

JASON報告:美國的開放性研究被利用

這項報告是NSF為加深了解外國政府違反科學道德和研究誠信的原則對基礎研究造成的威脅,於2019年委托一個名為JASON的國防咨詢獨立小組進行的研究。JASON早在冷戰期間就給美國政府提出國家安全方面的建議。

報告表示,幾十年來,美國機構一直致力於促進基礎研究的開放性、透明性和相互的國際合作,「我們研究企業的誠信取決於透明,開放和基於績效競爭的核心原則和價值觀。在美國,有原則的國際合作和外國科學人才對美國研究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

報告說,然而美國學術基礎的開放性研究生態系統正在被其他國家利用。「中國政府及其機構與美國的科學倫理和價值觀不同,引起了美國學術部門對外國影響力的擔憂。」「他們的策略包括使用外國人才招聘計畫,條件是可能要求受益人採用欺騙性做法或其他行為來規避使國際研究合作蓬勃發展的宗旨。」

JASON報告審查了情報界關於外國影響力的證據,分為四類類型:獎勵(現金,高薪,住所,頭銜,或研究基金或設施),欺騙(例如未經授權而共享信息),脅迫(例如中國作為極權國家,其《國家情報法》要求公民配合政府要求)和盜竊(如盜竊樣品或原型),不對等的透明度等,可能與美國的科學道德價值觀背道而馳的做法。

報告提及「千人計畫」運作的實質性細節,包括招聘從事人才計畫活動的個人的合同和案例研究。

1985年,里根政府決定將非涉密的基礎科研領域對所有人公開,並制定了國家安全指令189(NSDD-189)加以管理。有觀點認為,一些基礎科研應該對外隔離,避免有人不當利用美國長期的科研開放政策。JASON的報告反對隔離政策,主張學術界在不隔離的情況下做更多工作,來保證美國科研單位免受外國侵擾。例如部分在美的外國學生學者可能認為,和外國政府分享機密研究信息是可被接受的。對此,JASON敦促美國機構加強對外國人員的科研道德教育工作。

JASON報告:誠信的框架內解決問題

在具體對策方面,JASON的報告表示,「相比於將某些基礎科研領域對外隔離,科研開放和吸收外國優秀人員的益處更大。」JASON建議,外國影響威脅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可以在研究誠信的框架內解決」。

郗小星說,人們應該披露與透​​明度有關的所有這些中國關係,這對於學術界的研究人員來說極為重要。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有人故意隱藏某些東西,那當然可能是犯罪。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你只是一時犯錯或不清楚,有些政策並未具體規定需要披露什麼非財務信息,會導致利益衝突。因此他認為,如果機構沒有明確的要求,那就無法起訴未遵循的人。

近年來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中,因為與中共合作交出寶貴的商業機密而落入法網的情況並不少見。郗小星認為,教育公眾很重要,確保司法公正也很重要。◇

責任編輯:李悅

相關新聞
向中國輸送敏感技術 美華裔物理學家被捕
華裔科學家質疑司法程序涉種族不公
曾被誤指控為間諜 美華裔科學家起訴FBI
MIT教授陳剛被控4項罪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