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老家政法頭子王立科被捕 涉政變反習

王立科下屬被曝謀刺習近平 官方通報暗指王立科背後大老虎

人氣 6388

【大紀元2021年10月13日訊】(香港大紀元記者東方皓綜合報導)江蘇省政法委書記王立科2020年10月24日投案,2021年9月22日被雙開,10月12日被批捕。官方通報措辭嚴厲,出現罕見表述。外界解讀,官方通報半公開王立科涉政變反習行動,暗示王立科背後仍有大老虎。

江蘇省政法委書記王立科被批捕

2021年10月12日,中共最高檢官網通報,江蘇省委原常委、政法委原書記王立科涉嫌受賄、行賄一案,由國家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最高檢察院以涉嫌受賄罪、行賄罪對王立科做出逮捕決定。

2021年9月22日,王立科被雙開。中紀委官網通報稱,經查,王立科從未真正樹立「理想信念」,從未對黨忠誠老實,政治上毫無原則,喪失「四個意識」,參與在黨內搞團團伙伙,為謀求個人職務晉升大搞政治投機、攀附貼靠,處心積慮對抗審查;特權思想嚴重,生活奢靡腐敗,違規長期占用公車和辦公用房,長期安排多名公職、現役人員為其及家人提供服務;不如實說明問題,篡改、偽造個人檔案,賣官鬻爵,嚴重破壞任職地區政法系統特別是公安系統的政治生態;縱容、默許親屬利用其職權謀取私利,腐化墮落,大搞錢色交易;貪婪妄為,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向他人賄送巨額財物,肆無忌憚大搞權錢交易,利用職務便利在企業經營、貸款辦理、職務調整等方面為他人謀利,並非法收受巨額財物,長期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

通報稱,王立科構成嚴重職務違法並涉嫌受賄、行賄犯罪等,且在中共十八大後不收斂不收手,性質特別惡劣,情節特別嚴重,應予嚴肅處理。

王立科五中全會前主動投案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前夕,2020年10月24日,中紀委官網通報江蘇省政法委書記王立科主動投案,被調查。

王立科出生於1964年2月,山東蓬萊人,曾長期在薄熙來老巢遼寧省及大連市公安系統任職,歷任葫蘆島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遼寧省公安廳副廳長、黨委副書記,大連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等職。2013年春,王立科南下江蘇省,任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12月晉升江蘇省副省長。2015年11月,王立科出任江蘇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並兼任省公安廳廳長一職,直到2017年9月。

王立軍任錦州市公安局局長的時候,因迫害法輪功有功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稱號。此時,王立科(2002年4月至2007年3月)作為王立軍的助手,錦州市公安局常務副局長,積極地參與了對當地法輪功學員的迫害。

1999年7月,中共迫害法輪功之初,因積極參與迫害法輪功,王立科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戰線「二級英雄模範」,參加「全國公安戰線英雄模範立功集體表彰大會」,先後兩次受到中共迫害法輪功元凶江澤民的接見。

王立科任大連市公安局局長及江蘇省公安廳廳長期間,都曾大力參與迫害法輪功,被「追查迫害法輪功國際組織」列入追查對象。

官方通報暗示王立科涉政變反習 背後還有大老虎

王立科2021年9月22日被雙開後,《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發文《王立科被雙開,問題不尋常》。文章稱,通報中出現一些新提法,包括其「從未真正樹立理想信念,從未對黨忠誠老實」等。同時,王立科雖主動投案,但通報中並未出現認定其主動投案、如實交代違紀違法問題的表述。

時政評論員李燕銘分析,王立科的雙開通報,不僅沒有主動投案、主動交代問題的輕判信號,反而暗示王立科涉政變反習、牽連更大老虎,面臨重判。

其一,通報指王立科從未忠誠老實,參與在黨內搞團團伙伙。這是官方通報中暗示涉政變反習活動的一種隱晦表述。

中共十八大前後,薄熙來、周永康相繼落馬,政變反習罪行在海外深度曝光。2014年12月2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強調「黨內決不容忍搞團團伙伙、結黨營私、拉幫結派。」2014年12月31日,中共黨媒人民網發文《認清「團團伙伙」的真面目》,特別點名「薄熙來是這樣,周永康是這樣,令計劃也是這樣」。

近期,中紀委在通報政法老虎被雙開時均出現「搞團團伙伙」的罪名,包括原重慶市副市長、公安局長鄧恢林,原上海市副市長、公安局長龔道安,原山西省副省長、公安廳長劉新雲,原江蘇省政法委書記王立科、原公安部副部長孫力軍等。

李燕銘分析,官方通報顯示,自周永康開始至今,江澤民、曾慶紅集團長期操控的政法系統的政變反習企圖從未消停。

其二,通報指王立科大搞政治投機、攀附貼靠。李燕銘分析,這是暗示王立科背後仍有大老虎;王立科政治投機、攀附貼靠的對象是誰,令人聯想。

其三,與以往通報落馬官員涉嫌受賄罪不同,王立科雙開通報中還出現「行賄犯罪」。李燕銘分析,王立科「行賄犯罪」罪名與政治投機攀附貼靠相呼應,均指向王立科背後更高級別的大老虎。

李燕銘分析,在薄熙來、周永康相繼落馬後,遼寧幫出身的王立科竟然能在江澤民老家江蘇省升任公安廳長、政法委書記,這與時任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公安部長郭聲琨的提拔有直接關係。王立科的政治攀附、行賄對象,除了孟建柱、郭聲琨,甚至有可能直接涉及終極大老虎江澤民、曾慶紅。

其四,通報指王立科案「性質特別惡劣,情節特別嚴重,應予嚴肅處理」。李燕銘分析,這為王立科面臨重判埋下伏筆,同時暗藏警告王立科唯有供出背後大老虎、重大立功,才能保命的信號。

被曝想讓《人民的名義》停播

王立科被雙開後,中共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總監製李學政9月22日晚發微博稱,已落馬的江蘇省政法委原書記王立科曾想讓該劇停播。

李學政表示,他受有關部門首肯,把王立科當年強烈干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播出的問題提了一點。王立科曾下令刪除所有支持該劇的江蘇政法部門「鳴謝」單位,並嚴厲批評有關部門對拍攝工作的支持行為,還向領導強烈反映這部電視劇的「危害性」,要爭取「停播」等。

《人民的名義》由中共最高檢察院影視中心、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出品,於2016年拍攝製作,2017年3月播出,劇情包括官商勾結、權色交易、省委常委會的勾心鬥角、黑社會和公安勾結強拆工廠等情節。雖然該劇為中共當局塗脂抹粉,但也被稱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劇」。

李學政稱,真正的腐敗分子才打著「這樣的劇情會影響政法隊伍形象,甚至影響黨的形象」的理由來反對來抵制,從而來掩蓋他們內心的恐懼。

時政評論員李燕銘分析,王立科作為一名省級政法委書記,膽敢下令刪除最高檢與中央軍委部門出品的反腐劇的「鳴謝」單位,並爭取「停播」,形同公開挑釁習近平、王岐山掀起的打虎行動,凸顯王立科及其背後勢力的囂張與反習行動的公開化。

王立科下屬涉謀刺習近平

在官方通報王立科被雙開前一週,2021年9月14日,大陸入門網站搜狐和網易發表一篇署名「商賢老侯」的文章《鐵拳砸向利令智昏者!》,文章引述中共「中央紀委監察部、公安部紀律檢查委員會、江蘇省紀委(在京人員)和江蘇省委(在京人員)關於(江蘇省公安廳刑警總隊原總隊長)羅文進為首的江蘇『司法黑幫』問題通報會」內容。

文章列舉羅文進的「人脈關係」:羅文進受審的半個月前,江蘇省檢察院原常務副檢察長嚴明接受調查,交代了羅文進和鄧恢林、賴小民集團非法往來的情況;羅文進受審的大約兩個多月後,羅文進的領導、江蘇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原公安廳長王立科主動投案。

文章透露,羅文進與他的老鄉、前重慶公安局長鄧恢林、以及前華融董事長賴小民結成了一個非法團伙,一起無惡不作悶聲發財不說,羅文進和鄧恢林還「互通有無,妄議中央大政方針,辱罵國家主要領導人。甚至於計劃領導人在南京舉行紀念活動時圖謀不軌,被安全部人員阻止了罪惡活動」。

但文章沒有提及「領導人」的名字,也未提及羅文進和鄧恢林計劃對領導人圖謀不軌的時間。

時事評論員唐靖遠在自媒體節目中分析,羅文進事件是繼周永康之後,再一次被明確通報針對國家主要領導人圖謀不軌的大案。中共國家領導人可能出席的南京紀念活動只有一個——紀念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儀式。根據官媒報導,2014年和2017年,習近平都出席了該活動。

唐靖遠說,2017年,羅文進擔任江蘇省公安廳刑事警察總隊總隊長兼刑事偵查局局長,南京公祭的場地安保是他一手負責。羅文進的圖謀不軌,可能就是2017年針對習近平實施的。

時政評論員李燕銘分析,王立科雙開通報中出現「搞團團伙伙」等表述,措辭之嚴厲超過羅文進雙開通報。王立科作為羅文進的上級,案情更嚴重。這暗示羅文進可能只是政變謀刺習行動的前台小人物,王立科及其背後大老虎才是政變謀刺習行動的主謀與元凶。

江蘇是中共前黨魁江澤民、前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的老家。江澤民老家在江蘇揚州;周永康老家在江蘇無錫。近年來,江蘇官場被持續清洗。

2020年7月初,習近平親信、中央政法委祕書長陳一新召開中共政法系統整頓動員會,宣布於2020年7月至10月開展試點工作,兩年之內完成全國政法系統的全面整頓。

2020年7月13日,江蘇省檢察院原副檢察長嚴明被查,成為整頓行動開始後落馬的首個正廳級官員。北戴河會議前夕,7月31日,江蘇省公安廳刑事警察總隊原總隊長羅文進被查。北戴河會議剛結束,8月18日,上海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龔道安被調查,成為此次整頓中落馬的首個省部級政法官員。10月24日,江蘇省政法委書記王立科投案、被查,成為整頓試點結束前落馬的省部級高官。

時政評論員李燕銘分析,習掀起新一輪政法系統清洗運動後,首先拿江澤民老家江蘇省檢察院原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嚴明開刀;北戴河會議敏感期,又拿下江澤民老巢上海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龔道安;五中全會前夕,再拿下江澤民老家江蘇省政法委書記王立科,習近平與江澤民勢力交戰愈演愈烈。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王立軍助手 江蘇省公安廳長王立科被舉報
王友群:王立科被「雙開」 孟建柱高危?
王立科被雙開 官方措辭罕見 更多內幕曝光
江蘇政法委前書記王立科被逮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