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專家支招 助美軍隨時應對中共攻台

人氣 2235
標籤:

【大紀元2021年12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吳馨綜合報導)中共頻頻挑戰台灣和印太各國,美國和盟國也相繼派兵支援嚇阻,戰火似乎一觸即發。但中共何時挑起戰火?美國又該如何應對?美專家近日勾畫出一幅應對中共的藍圖。

邁克爾‧C‧霍洛維茨(Michael C. Horowitz)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理查德‧佩里教授和佩里世界之家(Perry World House)的主任,他也是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國防技術和創新高級研究員。近日,他在美國專業軍事網站「戰爭困局」(WAR ON THE ROCKS)上發表了署名文章,從戰爭可能爆發的近期、中期和長期時間點,詳細分析了美國的應對戰略。他同時表示,無論戰爭何時發生,美軍都應做好準備。

兩年內戰爭發生:加強部署 準備就緒

中共持續不斷侵擾台灣,10月底中共甚至派出了武裝直升機。霍洛維茨教授認為,這可能表明中共已在計劃近期內發動戰爭。

他分析中共鋌而走險的原因是,當中共知道美國和台灣在先進彈藥、改裝弗吉尼亞級潛艇、台灣採購反艦巡航導彈和其它項目上持續投資,這將大大增加中共的未來入侵成本。所以,中共在美國和台灣提升能力之前就先發制人,雖然中共自己根本沒準備好。

如果入侵在近兩年發生,霍洛維茨教授認為,對美國來說,加強前線存在,並在印太地區廣泛部署軍力將是最好的應對方式。他表示,美國應該對現有部隊的備戰能力進行投資,通過緊急授權購買儘可能多的智能軍火,並利用成熟的可部署技術。美國還可以加強台灣的防禦,並迅速向台灣部署美軍,以說服北京,華盛頓對台灣的防禦承諾是可兌現的。

因此,如果戰爭兩年內發生,那麼,霍洛維茨教授認為,美國將不得不以其當前的部隊結構和作戰概念應戰,潛在的可能是在態勢上或會有一些改變。

2024—2029年:新作戰概念 推遲舊軍事設備退役

如果戰爭在兩年內不發生,那麼接下來的可能性是在2020年代後期。霍洛維茨教授指出,多位美國海軍軍官暗示,中共將於2027年之前獲得對台灣進行軍事脅迫的能力。

他也在文中談及了一些應對措施,如美國將需要投資於「更傳統的硬實力,將更多的船隻、更多遠程導彈和轟炸機部署在印太地區」。還包括加強對關島的保護,在整個太平洋地區建造更多跑道和預置設備,以建立更加分散的部隊結構,並加快智能軍火的採購。

霍洛維茨教授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國防部應轉變觀念,使用現有能力,包括加大力度使用現成的商業技術為美軍軍力擴充。還可以用全新方式重啟已經預定退役的軍事設備,比如將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部署到美軍基地附近,以發揮宙斯盾岸上系統的功能,或者把舊潛艇當作導彈電池組來使用。

2030年以後:改變部隊結構 創新作戰

中共武力攻台的第三個可能時間為2030年代或以後。霍洛維茨教授提到,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Mark Milley)將軍認為,儘管中共希望在2027年前擁有入侵台灣的能力,但實際上並不打算這樣做。

霍洛維茨教授認為,如果中共認為其經濟實力可以繼續增長,並預測國際上保護台灣的能力將下降,那麼中共會選擇稍後採取行動。

對此,霍洛維茨教授認為,美軍將有時間提前計劃加大對新興技術的投資,嘗試新的作戰概念,比如大力改變美國態勢,以及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規模和形式。這些投資可能更依賴人工智能、高超音速和部隊結構的轉變。

保持領先、注重保密、助盟國:中共攻台沒機會

但是,不管戰爭何時發生,霍洛維茨教授認為,美國都應該隨時應戰。他借用了一個拉丁格言「Si vis pacem, para bellum」,意思是說:如果你想要和平,就要為戰爭做好準備。

他認為要做到隨時備戰,就要做到三點。首先是保持優勢,組織創新,開發新的作戰概念,並使軍隊現代化。其次,美國應該對作戰思路、國防戰略和投資組合等進行保密,這將增加中共的作戰計劃成本,同時能在發生衝突時獲得出其不意的優勢。最後就是要提高盟國和合作夥伴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在遭受中共攻擊時的反擊能力,這將會增加中共的侵略成本。

不過霍洛維茨教授強調,隨時準備應戰的目的是阻止中共的侵略。他著重指出,美國的情報評估和時間框架預測不應是靜態的,而且國防規劃和投資優先事項應該不透明,否則中共就會根據美國的優先事項而優先考慮其它時期的戰爭計劃。

霍洛維茨教授寫道:「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中共發動戰爭的決定不僅關乎北京何時認為自己已準備就緒,還關乎北京是否相信等待會增加其相對實力。」

霍洛維茨教授最後指出,通過動態預測中共的挑戰步伐,美國可以確保中共不會得出結論,它已經找到了在未來二十年內攻台的合適時機。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專家:全球政經風暴下 台灣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美參眾兩院達共識 維持美軍阻中共攻台
專家解析:北京若武力犯台 美國將如何應對
秦振國募款會談服務/保護 獲基層選民支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