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溫哥華台灣電影節9月10日線上登場

人氣: 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1年09月11日訊】即將邁入第15年的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再度回歸,自9月10日至19日於線上舉辦,打破地域疆界限制,讓全加拿大觀眾都能在線上收看精彩台灣電影。

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由溫哥華台灣電影協會主辦,中華民國文化部、僑委會及駐溫哥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指導贊助,秉持以電影為窗口,向加拿大推廣台灣的藝術文化。除致力台灣電影的推廣,以及藝術、文化、歷史、觀光等各方面的交流外,同時也伴隨無數觀眾體驗每部電影帶來的感動。

年度主題「溫柔之必要」

因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彷彿都暫緩腳步,於是在困難中人們攜手前行,同心協力穿越一個個難關。但現實畢竟不如童話那邊完美,即使身在危機中,世界各地仍然衝突不斷,使本該團結的社會始終動盪不安。

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希望透過電影中對不同弱勢族群的聚焦,使觀眾能深入瞭解認識到相關議題,進而促進多方對話,並凝聚社區,為彼此伸出援手。

主題「溫柔之必要」出自知名詩人瘂弦的詩作〈如歌的行板〉,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將其視為一句囑咐,提醒著人們即使身處不安中,依然要秉持著良善的心,溫柔對待同樣身為地球村夥伴的每一個人。

以此概念發想延伸,透過8部電影以及4場講座,2021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將以諸多角度切入這個主題。期望觀眾透過優秀的台灣電影,更加認識台灣充滿活力與巧思的人文氣息,從中發掘台灣與加拿大之間文化相似與相異之處,進而認識彼此。

觸動心靈 探尋家的定義

家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是遮風避雨,給予溫暖的地方,還是使人們心靈上產生連結的所在?我們的人生從家這個地方開始,逐漸成長後因為不同原因踏出離家的第一步,不論際遇為何,心裡總有一塊無法割捨,屬於家的溫柔連結。

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希望透過三部不同的電影作品,讓觀眾隨著片中主角一起探尋「家的定義」,進而找回自己與家的連結。另外也將藉由單元電影中所觸及之相關議題進行深入講座,提供相關台、加兩地相關議題倡議者發聲平台。

劇情片《親愛的房客》是導演鄭有傑對於「家的定義」的一次溫柔作答,2020年在台上映廣受各界好評,並獲得當年金馬獎三項大獎。金馬影帝莫子儀飾演的林健一是已逝世的王立維家中的房客,但健一卻代替立維,照顧了立維的小孩悠宇以及立維的母親。為何一位房客要照顧別人的母親?又為何成為孩子的收養人?該片探究一位同志對伴侶背負的愛、自責、承諾。觀眾將能跳脫傳統的框架,重新認識「家庭」,並開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羈絆的更多想像、一起溫柔對待所有的不一樣。鄭有傑導演亦將舉行線上映後座談,與觀眾一起深入討論家的定義,並分享他拍攝本片的心得。

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跟隨從小離開部落、從未學習過母語的臺灣排灣族大後部落頭目廖莉華(排灣族名:Dremedreman Azangiljan)的腳步,踏上一段尋根之旅。繁複的部落傳統無完整文字記載,無從學習,也從沒人告訴她該怎麼做,廖莉華面對的,是一整個世代的文化失根危機。除放映本片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更邀請到廖莉華頭目與加拿大Qayqayt第一民族酋長Rhonda Larrabee,兩位都曾對自己的文化感到陌生的女性部落領導者進行訪談,輔以本片導演魏郁蓁的第一手觀點,共同為觀眾分享她們尋根的故事。定居殖民者對原住民的壓迫、和解與真相的遙遙無期,地球的兩端,我們以為的無關,卻竟然富藏了這麼多生命經驗的相似。

紀錄片《阿紫》講述一名遠嫁台灣的越南裔女子阿紫與家人間的故事,探索台灣新住民家庭所要面對文化衝擊挑戰,相信同為移民的觀眾都能從中找到共鳴。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另外將邀請該片導演吳郁瑩與移民安置社福團體MOSAIC代表Jennifer Ng進行深入對談,探討《阿紫》中新移民女性及移工在社會中所遇到的阻礙,城鄉差距對人口及文化影響。觀眾將能從講座中更加瞭解移民與移工在初來乍到一個新的國家時所要面對的挑戰,體會他們每日所遇到的艱苦。透過理解,觀眾才能更知道該如何適時伸出援手。

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海報。(溫哥華台灣電影節主辦方提供)
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海報。(溫哥華台灣電影節主辦方提供)
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的放映電影劇照。(溫哥華台灣電影節主辦方提供)
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的放映電影劇照。(溫哥華台灣電影節主辦方提供)
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的放映電影劇照。(溫哥華台灣電影節主辦方提供)
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的放映電影劇照。(溫哥華台灣電影節主辦方提供)

張開雙臂的包容心

劇情片《無聲》入圍2020年金馬獎八項大獎,最終獲得最佳音效及最佳新演員等兩個獎項。改編自真實事件,描述在寧靜的校園中,但卻充斥著詭異氛圍。天真無邪的學生在校車最後一排在「玩遊戲」,但這個遊戲卻是「不能說的秘密」,「一起玩」的背後,竟是無盡的黑暗深淵。導演柯貞年曾表示透過該片「期盼這個社會能多一些同理心,少些批判,用自己不再漠視的雙眼去照亮每個黑暗的角落。」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相信透過《無聲》這部具有後勁的電影,能喚起大眾對校園霸凌問題的重視。

劇情片《消失的情人節》榮獲2020年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導演陳玉勳更憑本片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與最佳原著劇本兩項個人獎項。劇情講述凡事都搶快的郵局櫃檯人員曉淇,一覺醒來卻發現人生少一天,最重要的情人節被偷走了。公車司機阿泰人生超慢活,有一天睜開眼,驚覺時間竟然暫停中。一場溫馨浪漫喜劇就此展開。本片劇本醞釀二十年,經過不斷修改後才繳出的精彩作品,試著用作品向觀眾傳遞滿滿的溫暖與關懷,在疫情中更是能撫慰人心,看完電影後相信每個人都能學著溫柔地愛自己。

孤獨一直是現今社會中亟需思考的課題,來自外界的尖銳言語與缺乏同理心的社會;出於自身過度在意他人眼光與花費精力想要討好他人,這些都使得越來越多人對於社交感到辛苦。《無聲》與《消失的情人節》這兩部看似在情緒光譜上各處兩極的作品,卻異曲同工描述著需要你我溫暖關懷的人。觀眾在觀影結束後定能獲得啟發,發揮包容心,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

重要事情值得強調

人對重要的事物總是特別珍惜,會想要極盡所能去保護,對重要的想法則透過不斷溫習與獲取新知,使那樣的想法昇華成信念。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將透過展出本單元,讓熟悉台灣的觀眾重拾對台灣的認識,繼續深入探索台灣獨特之處;也讓本對台灣尚無認識的觀眾對其產生興趣,從中得到共鳴,進而將台灣與溫哥華本地多元文化產生連結。但最重要的是,從中得到啟發,再次找回屬於自己最重要的事物。

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是導演黃嘉俊歷經三年拍攝製作,跨越 8,500 公里的海洋,用影像記錄兩位海上男兒台灣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與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追逐理想的過程,以及向岸上家人學習說愛的牽掛點滴。溫哥華與台灣一樣,都與太平洋為鄰,觀眾除了透過畫面重新認識海洋外,也可從兩位主角身上,喚醒屬於海洋文化的那股冒險精神。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另與溫哥華台灣文化節合作,邀請到攝影師金磊與加拿大知名海洋紀錄片導演Suzanne Chisholm及Michael Parfit進行訪談。這是三人睽違八年再度聚首,無論在他們的生活中或是他們熱愛的海洋中, 這八年的時間究竟發生了多少轉變?一起見證一段由海洋搭起的友誼!

劇情片《返校》改編自同名電腦遊戲,故事背景設定在1962年的一所高中,以高三的女學生方芮欣和學弟為主角,兩人在暴風雨中的校園中醒來,試圖離開學校,卻同時還要尋找失蹤的老師和同學們,但被校園各式各樣的鬼魅所困住,並從鬼魂身上了解他們因為涉及政治案件「被失蹤」的歷史。本片獲2019年金馬獎5項大獎,透過該片生動感人的敘事方式,能讓觀眾更加瞭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社會氛圍,讓提醒觀眾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

紀錄片《如歌的行板》回溯知名台灣詩人瘂弦的人生歷程,從溫哥華到台灣,再到他出生地中國河南,從童年的流動圖書館到現在的地下室。為觀眾探索舞蹈家林懷民、作家蔣勳、詩人席慕蓉、吳晟、陳義芝、攝影家阮義忠等台灣知名藝術人與其之間恆逾四十年的交會與深情。本片藉著抒情詩般的動人影像,生動而優美地鋪展瘂弦的生命之詩,成就了超越「記錄」的傳記電影新風貌。觀眾將透過本片重新認識台灣文學藝術之美。

呈現優秀台裔影人作品

短片影展單元於今年溫哥華台灣電影節回歸。去年因疫情等諸多原因而暫停過,但今年藉由對外透過邀請與募集等方式,邀請到四部來自台灣與北美兩地的優秀短片於活動期間免費線上放映。其中有台裔美國導演黃咏婷人生故事改編的《Hello from Taiwan》;有來自台灣的陳浤導演作品《陽光和煦的午後》;吳語哲導演的《少年偷竊記》以及郭翰導演的《關於瑪莉》等。

透過故事學習理解 展現溫柔

透過精心籌備的8部電影及4場講座,2021溫哥華台灣電影節期望觀眾能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從不同角度切入,理解其中與人們切身相關的議題,進而用溫柔展現出良善的一面。

今年恰逢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第十五年,希望能藉由自身在本地社區的文化影響力,繼續與社區各非營利組織合作,一起為弱勢發聲,成為他們溫柔的依靠。

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的放映電影劇照。(溫哥華台灣電影節主辦方提供)
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的放映電影《消失的情人節》劇照。(溫哥華台灣電影節主辦方提供)
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的放映電影劇照。(溫哥華台灣電影節主辦方提供)
圖:溫哥華台灣電影節的放映電影劇照。(溫哥華台灣電影節主辦方提供)

活動詳情

日期:2021年9月10日(週五) -9月19日(週日)
活動辦法:線上舉辦,門票12加元起。
購票詳情可上網站 www.twff.ca 查詢。

責任編輯:謝玉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