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牆必看】官方起底孫力軍圈子 留懸念

人氣 6480

【大紀元2022年01月16日訊】大紀元每天為讀者梳理翻牆必看的文章:

1.官方曝孫力軍團夥五「虎」勾連內幕 留疑點
中共公安部原副部長孫力軍案被官方定性為搞「政治團夥」,官方15日播專題片首度起底政法五「虎」勾連內幕,但當中仍有疑點和懸念。

2.周曉輝:英軍情處曝光李貞駒 北京再遭打擊
1月13日,英國軍情五處(MI5)致信英國議員,在其中罕見點名華人律師李貞駒(Christine Lee),說她代表中共統戰部,在英國「祕密干預政治活動」。這在英國政壇引起震動,因為英國情報部門很少直接對外國間諜點名,此番曝光進一步表明英國對北京的政策正緊隨美國,發生根本性逆轉。

3.周田:中共若開戰 哪些弱點可能變硬傷(二)
2022年,中共領導人似乎放棄了「聚焦備戰打仗」的說法,但仍然不能排除因內部政治鬥爭需要,忽然對外冒險開戰的可能。若真的發生戰事,中共軍隊的諸多弱點,可能很快就會被打成硬傷,令中共政權陷入存亡危機。

4.王赫:孫力軍案涉及的一個要害問題
1月13日,中共公布孫力軍被提起公訴,罪名是受賄、操縱證券市場、非法持有槍枝。這與2021年9月30日孫被「雙開」、立案調查時的通報相差極大。

5.病例激增 病毒專家論封城、疫苗和自然免疫
近期,奧密克戎(Omicaron)變種病毒導致美國、加拿大等地的病例激增,疫情也在歐洲快速蔓延。而在中國,中共不斷宣傳感染人數「清零」。中西方疫情數據的反差與兩種抗疫模式的對比,引發外界的關注。幾位專家就封城、疫苗和自然免疫發表了看法。

6.楊威:香港「洪門宴」背後的政治風波
世界各國正在疫情籠罩之下,中國大陸疫情也愈演愈烈,香港同樣不例外,逐步禁止了大部分國際航班。然而,1月3日,一場被稱為「洪門宴」的生日宴會,卻在香港灣仔灣景中心一家餐廳舉辦,隨後曝出有人染疫,目前證實至少有222人參加。眾多港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曾參加此次宴會,令事件不斷發酵,也牽出了背後的更大政治風波。

7.【菁英論壇】傳攻台和連任遭質疑 習軍中遇挑戰
中國新年將近,泡泡冬奧會緊隨,新冠疫情圍城,變種病毒OMICRON進京,中共二十大日益逼近,2022年,京城註定是世界關注焦點,風吹草動都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8.【新聞看點】北京疫情內部洩底 上海恐慌搶購
北京查不清毒源?內部通報洩底;海淀封小區,病例活動點多面廣;安陽這麼重!志願者揭真相;美捐「流感疫苗」,被高層搶光;上海透封城時間?百姓買光超市;津憑證檢測,老人猝死檢測點。

9.美日正磋商儲存軍火 以應對台海等突發事件
日經新聞獲悉,美國和日本正在討論在日本各地(包括靠近台灣的島嶼)的防禦設施中儲存軍火,以備突發事件的發生。專家認為,在台海衝突發生的情況下,美日在附近地區若有充分的軍火儲備,會為從美國大陸和夏威夷進入日本的美軍部隊提供重要支持。

10.房地產公司總裁:神韻演出是瘟疫的解藥
在跨州追神韻的房地產公司總裁Philip Lancaster看來,神韻演出傳遞的傳統理念就是抗疫良方。「我們的生命是為神性而存在,演出將你與超越自身的宇宙重新連通,顯然是對疫情很好的解毒劑。」他說。

11.【橫河觀點】哈國動盪 一帶一路鬆扣 俄趁勢進入
俄國為首的集體安全條約軍隊進入哈國,習近平忍痛拍手。好也是:哈國一旦動盪,不僅投資泡湯,中亞苦心經營多年的成果也要付諸東流;不好也是:俄國就此重建中亞勢力範圍,鋒芒直指小老弟:中共。

12.伊寧一歲童隨父母隔離每天哭 父母嘆無助
新疆伊寧一家三口日前從天津返回當地後,被拉到方艙醫院隔離。他們年僅一歲的小孩被關在房間裡,每天都哭六七個小時,讓父母很揪心,但申請回家隔離又得不到任何回覆,該居民感嘆,「在這裡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很無助。」

13.【內幕】黨支部督陣下 運動員吃興奮劑祕辛
北京冬奧會下月舉行。逃亡德國的前中共國家體育運動隊隊醫薛蔭嫻的兒子楊偉東將她當年的工作日誌整理,擬出版《中國毒品》一書。中共舉國體制下的運動員服用禁藥問題再受關注。楊偉東日前接受大紀元專訪,披露更多內幕。

14.金正恩護衛隊怎麼選 文件披露四個標準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出行時,其大量的護衛人員常常引發外界關注。文件顯示,護衛隊成員的選擇需要遵循四個標準,選擇重點放在農村家庭子女,而非城市。今年的身高標準比去年增加了4厘米。

15.西安宣傳復人氣 「馬雪娥」客串三角色惹議
陝西當局14日宣傳西安恢復人氣,新聞裡出現三個「馬雪娥」,被網民嘲諷:「群眾演員都懶得換了。」此外,已封城二十多天的西安民眾抱怨,小區貼封條,甚至鐵絲鎖門。哪來人氣?

責任編輯:方曉

相關新聞
【翻牆必看】中共抗疫爆出大醜聞
【翻牆必看】曾與習合影 中共女間諜被曝光
歐美印反傾銷 五眼聯盟打擊中共價格操控
布林肯:無中共支持 普京難維持俄烏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