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私校掀退場潮 估6千教師面臨失業

少子化衝擊私校經營,除了學生之外,教職員也遭受失業衝擊。圖為近年陸續爆出財務危機與學工爭議的私校高苑科技大學,正面臨退場危機。(高苑科大提供/中央社)
人氣: 8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2年07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紫馨台灣台北報導)受少子化影響,私校經營危機首當其衝,據教育部統計,自2014年永達技術學院停辦起至2021年,已有6校退場,除了學生之外,私校的教職員也被衝擊。台灣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預估,未來約有6千名教師會失業,而當中約有八成的教師能繼續任教,有兩成將會繼續失業。

教育部日前公布111至126學年度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結果,大專新生從104學年的27萬人,到110學年減為22.3萬人。教育部預計114學年會跌破20萬人,117年逢虎年出生效應,將減到17.7萬人的低點。少子化衝擊私校經營,近來又傳出有學校將停招或停辦,學校突然倒閉,對教職員有一定的衝擊。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對《大紀元時報》表示,以永達為例,退場時約有40位專任老師,後來能夠繼續擔任專任老師的大概只有5位不到,約只有一成。「原因很單純,就是各個大學沒有提供新的工作機會,就算有,他們也傾向找公立轉任、可以全力帶來資源、幫助學校攏絡政府或是企業財團的雙薪教師;再來會傾向找新科教師,最後才會考慮中年失業教師。但這卻並不代表他們在教書、或者是研究能力上就比較差。」

林柏儀觀察,在台灣,教師的分布、能力是相對均值的,例如很多老師是有博士學位,絕大多數都還是社會需要的人才,而高等教育中也並沒有真的出現「學生認為老師太多」的現象。恰恰相反,林柏儀說,學生常常抱怨課選不到、班級大班化,但是政府卻讓他們失業,這就是資源上的錯置。

林柏儀表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政府拿出政策,繼續聘僱在非都會地區的老師。首先,政府不該輕易讓非都會地區的學校倒閉,學校倒閉的衝擊不只是師生,甚至會衝擊城鄉的發展;接著,政府可以提出補助政策來鼓勵學校增加聘雇老師,同時也要有嚴格的辦學標準,例如生師比的管控設得更嚴格,在此情況下,那些有優秀能力的老師就可以繼續服務,對學生來講課也會有更多選擇,並且小班化。

「但是很可惜,至少過去10年沒有這樣的政策,所以以永達來講,就是自生自滅的處境,那些老師很多都有博士學位,但卻沒有繼續教書的機會。目前的《退場條例》或者其他政策,就是延續過去10年的做法,幾乎沒有進步。」林柏儀說。

林柏儀表示,因此工會一直倡議,如果學校真的必須停招,那也要等到照顧完既有的學生、原校畢業,老師也有約3年的緩衝期可以找新工作或退休。當私立學校面臨沒有現金但有資產的時候,政府就要進場,並提出方案來談判,例如政府借學校錢,而學校退場以後,校產直接捐贈給政府來抵銷,不用販賣土地、建物,對學校來講沒有任何壞處,對政府來講也是正向的。

助轉職教部推媒合平台 教團:聊勝於無

尤榮輝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則指出,廣設高中、大學的計畫將近30年,而剛好這幾年公、私立老師的退休潮正在進行,但是少子化仍持續發威,一加一減之中雖然沒有那麼多老師失業,但少子化造成的失業潮,也有相當的影響。在大專部分,尤榮輝表示,未來大概約有6千名教師會失業,而當中約有八成的教師能繼續任教,有兩成會繼續失業。

為協助教師轉職,教育部在2015年設置「大專校院高等教育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台」,其中推動「媒合中介培訓導入機制」及「教師轉入產業發展計畫」2項策略。根據統計,從2017年至2021年的執行情形觀察,5年來大專校院的教師諮詢媒合人數總計821人,而成功轉職人數只有51人,僅佔6%,一成不到。

尤榮輝認為,教育部所建置的媒合平台是聊勝於無,他說,教育部的媒合平台就等同於一般的人力銀行,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效用。一般勞工失業時,會有職訓、就業輔導、培養第二專長,還有失業救濟給付,但是目前私立學校教職員並沒有失業救濟的制度。

媒合應更積極 新南向政策也能輸出師資

尤榮輝表示,教育部的媒合可以再積極,例如像新南向政策,該政策不只是招學生來台灣唸書,其中有一部分是輸出台灣的師資到東南亞國家,不管是華語學校或者是當地的學校,台灣都有很好的師資可以輸出,並在當地發揮我們國家的影響力。

除了教育部的媒合之外,尤榮輝認為,工會也可以扮演就業轉職的角色,他說,可以委託工會或者是教育團體跟業界做媒合的平台,讓民間去做,而不是只有刊登媒合的資訊而已。在教師轉入產業發展計畫中,工會也可以扮演一個角色,幫助更多私校的老師轉職到業界。

目前面臨少子化挑戰,仍將有部分私立學校面臨退場的情況,而教育部推出的媒合平台被外界質疑成效低,對此,教育部表示,為協助教職員工轉職,教育部將持續推動此計畫,並研擬媒合成功轉職或轉介的量化效益指標,協助有意轉職及參與培訓課程的教職員工相關輔導及支援服務。◇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