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習近平希望李克強事件趕快翻篇

人氣 6419

【大紀元2023年11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夏雨綜合報導)週四(11月2日),中共當局為前總理李克強舉辦告別式和火葬。從李克強死亡到下葬的過程看,中共當局一直在淡化李克強之死。分析認為,習近平希望李克強事件儘快被埋葬。

11月2日上午,李克強遺體告別式在北京舉行,隨後火化。中共官媒央視下午製作5分25秒的報導,成為外界觀察這場葬禮儀式的唯一渠道。與此同時,當局高度警惕任何公眾將李克強事件轉化為對習近平批評的跡象,審查機構在網絡上嚴控關於李克強的網民言論。

「看來李克強死後也被邊緣化了」

週四,在央視分享的微博社群媒體網站上,有超過30,000條評論在李克強的主題標籤下。但其中只有13條可見,這表明中共審查機構正在刪除大量評論。

監控中共線上審查制度的GreatFire聯合創始人查理‧史密斯(Charlie Smith)告訴法新社,「當局正在嚴格控制有關李之死的消息傳遞」。

他說,自己的團隊保存了一些經過審查的評論,其中一條說:「當局表現得好像每個人都對李的死都漠不關心,沒有空間表達其它情緒。」

李克強在2012年至2022年間擔任共產黨的二號人物,他被廣泛認為是中共最軟弱的總理之一,隨著習近平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他失去了對經濟政策的影響力並被邊緣化。

自10月27日,中共宣布李克強死訊後,官方媒體一直在淡化李的死亡,幾天來,審查機構刪除了大量網絡悼念李的內容,只留下最平淡的內容。相反,官媒一如既往地全力歌頌習近平。即使在李克強去世後,李的衰落仍在繼續。他的官方訃聞雖然簡短,但在多處地方提到「以習近平為核心」。

據專門研究中國媒體格局的「中國媒體項目」主任戴維‧班志遠(David Bandurski)在一份分析中寫道,「這可能反映了權力最高層希望李克強之死的事件儘快過去,希望所有因他之死而產生的潛在政治影響都能迅速被埋葬,特別是因為它們可能與經濟治理問題相關並相互交叉——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涉及真正的經濟上的痛苦。」

班志遠對法新社說,中共給予李克強「按數字描述的待遇」。

「看來李克強死後也被邊緣化了。」他說。

他在分析文章中寫道,上週六,即李克強去世當天,微博上的熱門話題排行榜莫名其妙地被政治局會議的消息占據榜首,該會議被顯示為「熱搜」——幾乎肯定是經過人為宣傳。排名第二的是一系列社會故事和娛樂醜聞,排名第三的是新華社對中國太空計劃的回顧。有關李克強的帖子在排行榜上排名第九。從這份熱搜榜單來看,中國人似乎對中共高級官員的去世不感興趣。但這當然是社群媒體工程在起作用,中共網絡空間當局稱之為「輿論引導」。

哀悼已故官員成為民眾針對現任領導人發洩憤怒的途徑

即便如此,李克強的去世和隨後民眾自發的悼念,對習近平來說正值敏感時刻,他一直在努力應對經濟低迷、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和房地產市場崩潰的問題。觀察人士表示,哀悼已故官員,為民眾針對現任領導人提供了發洩憤怒的途徑。

《華爾街日報》報導,筆名慕容雪村的中國流亡作家郝群表示,許多人將李克強映射自己,將自己在習近平統治下壓抑的生活,與李克強作為無足輕重總理​​的「恥辱」生活進行比較。「當他們哀悼李克強時,他們也在哀悼自己。」他說。

因此一種共識是,對於共產黨來說,前領導人去世後的公眾反思和懷舊可能是高度敏感的,中共高級官員的去世在過去曾引發公眾哀悼,並演變成針對現任領導人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在1989年前黨魁胡耀邦去世後引發天安門學運就是一例。

中共在報導外交部長王毅上週訪美的文章中,沒有提到拜登總統、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對李去世表示的哀悼。北京在報導拜登會見王毅時說出,「拜登請王毅向習近平主席轉達問候」,但這項訊息並未出現在白宮關於此次會面的宣讀中。

《華日》報導,作家郝群說,共產黨的反應表明,它感受到了大規模哀悼李克強的壓力,李克強事件「幫助許多人找到了同路人」,分享了對習近平的憤怒。他說,雖然這種不滿情緒不太可能演變成更廣泛抵抗,但它們表明習近平「並沒有真正贏得中國人民的尊重和喜愛」。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李克強火化日 北京霧霾沉沉 中共風聲鶴唳
余茂春評李克強訃告 李卸任對習威脅更大
李克強今火化 八寶山附近警察密布監視路人
李克強今下葬死因成謎 分析:無人信中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