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你的病痛 可能都是脊椎造成的

作者: 林恩能醫師

晚上睡眠質量差,可能是脊椎出了問題。(fizkes/Shutterstock)
人氣: 12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林醫師!我這一陣子不管是站著、坐著、趴著、躺著,都覺得肩頸不舒服,有時候還會刺痛到沒辦法做事,每天睡不好導致工作效率變差……。」

這名年輕的上班族,因為時常感到肩頸僵硬、疼痛,到醫院檢查時,沒有發現特別的問題,就先讓她回去做一些復健動作。

然而,幾天下來依然沒有好轉,只好到網路上查詢還可以看哪一科,最終輾轉到神經外科。 

我到底要看哪一科?

一說到「頸椎」的疾病,就會直接想到跟骨頭有關,所以應該看骨科,但我們該如何去判斷這兩個科別呢?

若是以字面來講,神經外科好像只看神經,骨科就只看骨頭,其實不全然是如此,這兩個科別基本上都可以做脊椎病症的處理。「脊椎」本身是一個複合性的結構,除了骨頭之外,還有神經、圍繞在周圍的肌肉、韌帶,又與自律神經有關,神經外科比較著重在神經完整性跟功能上面,而骨科就會看骨骼結構有沒有出現問題、穩定性夠不夠等。

所以,如果到骨科檢查發現並不是骨骼的問題,也可以去神經外科檢查是否為神經,或是周邊肌肉、組織造成的影響。

「脊椎外科」是新的醫學次專科,主要成員來自神經外科與骨科。在脊椎外科的訓練裡面,神經外科的醫師需要瞭解骨頭、軟骨、韌帶和關節的結構,而骨科醫師也需要去瞭解神經的分布,所以現在要做脊椎專業的醫師,就要同時接受神經外科與骨科的訓練。

脊椎外科,兼顧廣度與深度的專業

以前我們都會覺得醫療的分科不只越細越好,還要夠專精!

但這樣一來,深度夠了,廣度就差了,這是取捨問題。

然而,我認為對脊椎這個器官來講,兼顧廣度與深度就尤其重要,脊椎是一個複雜的部位,需要跨領域的學習新知。因此,現在我雖然已經是檯面上的專科醫師,但還是要不斷進修,就是因為脊椎影響的範圍很廣,包括營養、運動方式、心理,甚至是靈性層面。

我們常說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和甲狀腺的問題,也會影響到脊椎。這在一開始脊椎外科的訓練當中較少琢磨,反而是在這些年的看診經驗當中,發現兩者之間具有相關性,促使我持續學習風濕免疫科的相關專業知識。

免疫方面的脊椎疾病,並不是靠開刀處理就可以讓病人痊癒,反而要從營養、運動方面下手調整,只要提升病人的免疫力,脊椎病症就會迎刃而解了!

我經常參加演講或座談會,這些受邀演講的專家來自各個不同的領域,例如心理或靈性層面,可藉此機會學習到他們的觀點或知識,進而回頭幫助我的病人。

脊椎,人體的第二生命

「脊椎是什麼樣貌?」、「為什麼一受傷就會讓全身出現問題?」、「為什麼很多人對脊椎手術聞之色變?」、「那我們又該怎麼保養?」這些問題的解答,我將在這本書中,向大家娓娓道來。

「在家不小心滑倒傷到腰,做任何動作都會痛到不能動,就連想翻身都有困難,還躺了半個月才能下床。」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因為意外而傷及脊椎,輕者躺在床上數日,重者則可能造成不能抹滅的傷害。

脊椎是人體骨架最核心的支柱,從人體頭部一路延伸到骨盆,由三十三塊脊椎骨組成,我們每天進行的各種活動,都需要仰賴脊椎來支撐身體的重量、保護神經,如果今天脊椎受傷或是病變的話,可能就會造成失能。

脊椎有骨頭跟軟骨,周邊有一些肌肉、韌帶包圍,主要劃分成五個區塊:頸椎(Cervical Vertebrae)七節、胸椎(Thoracic Vertebrae)十二節、腰椎(Lumbar Vertebrae)五節、薦椎(Sacrum)五節和尾椎(Coccyx)四節。

◎頸椎:整個脊椎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範圍比胸椎和腰椎大,是支撐頭部的重要支柱,一旦發生病變,容易導致頸肩及上肢疼痛、手部肌肉無力或是發麻等症狀。

◎胸椎:曲線為向後凸起的胸椎,與前側的肋骨相連,形成胸腔,保護了心、肺、胃和腎等內臟器官。體內的神經系統都和胸椎有密切聯繫,一旦胸椎受傷,身體就會出現極大反應,例如胸悶、心悸、消化功能異常、過敏等現象,甚至有許多腰背部疼痛都跟胸椎有關。

◎腰椎:是脊柱的最大節段椎骨,是下背痛最常發生的位置,若是長期姿勢不良,或急性受傷影響到腰椎,就會開始出現腰椎不穩定的症狀,時間久了就會壓迫到神經,導致坐骨神經痛等症狀。

◎薦椎和尾椎:脊椎最後的九節為薦椎和尾椎,兩者主要支配骨盆腔器官及臀部肌肉。該處沒有保護脊髓神經的功能,因此即便受傷,也不會傷到脊髓神經。

椎間盤與韌帶

「我最近腰一直痠痛,沒有辦法久坐,三不五時就要站起來活動,每次都擔心會影響到隔壁的同事。」小方是需要久坐在電腦桌前的上班族,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椎間盤突出了。

椎間盤是什麼?它是連結椎骨跟椎骨的軟性結構,具有緩衝及保護的作用,讓脊椎在身體活動時,減低震動而產生磨損的機率,可以說是脊柱的避震器。

椎間盤是由軟骨終板、纖維環、髓核三個部分組成,可以把它想像成溏心蛋,中間的蛋黃是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容易受到外在壓力而改變形狀,纖維環則是蛋白,環繞在髓核周圍,起到保護作用。

連接脊椎有許多韌帶,分別為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黃韌帶、橫間韌帶、脊間韌帶以及脊上韌帶等,把脊柱連結在一起、穩定關節,限制過度的彎曲或伸展動作。

脊髓與神經

脊椎並不是從頭直到尾,而是呈現S型的曲線,這個生理弧度可以幫助人體達到平衡,每個人的體型不一樣,因此會有些微差異,但若是曲線弧度過大,就會變成側彎或是畸形(駝背)。

脊椎骨最重要的功能是用來保護神經。假設桌上有一顆蘋果,想要看見裡頭的蘋果核,你會怎麼做呢?你可能會選擇從中間切開,或是直接把果肉吃掉,神經也是如此。神經是軟性結構,由內至外依序由骨頭、五臟六腑、胸骨與肋骨、筋膜、肌肉,以及最外層的皮膚包覆、保護著。

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台電腦,而神經就是最核心的網路系統,接收來自外界的資料,傳遞給大腦做出決策,告訴身體如何反應。

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以及周邊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中樞神經是神經系統的控制中心,包括大腦與脊髓,除此之外的所有神經都屬於周邊神經,負責運動、感覺、自律神經的傳導,協調我們全身與臟腑的活動。

林醫師脊椎小教室

.脊椎部位與慢性病對照表

脊椎部位 身體顯現的症狀參考
頸椎 C1 偏頭痛、眩暈、眼花、失眠、健忘、慢性疲勞。
C2 耳鳴、額竇炎、過敏、高血壓、失眠。
C3 神經炎、咽喉異物感、胸悶、頸痛、牙痛。
C4 流鼻涕、胸悶、肩痛、牙痛、打嗝。
C5 三叉神經痛、咽喉炎、眩暈、視力下降、上臂痛或上肢癱軟、過敏性鼻炎。
C6 上肢疼痛、慢性咳嗽、肩頸疼痛、心律失常。
C7 滑膜炎、甲狀腺疾病、低血壓、上肢後側及尺側麻痛。
胸椎 T1 呼吸困難、手臂疼痛、胸痛、心悸。
T2 心臟和胸部疾病、氣喘咳嗽、心悸。
T3 支氣管炎症、肺炎、流感。
T4 膽結石、乳房痛、打嗝。
T5 肝臟疾病、貧血、關節炎。
T6 胃部疾病如胃痙攣、消化不良、胃痛、腹脹、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T7 胃炎、肋間痛。
T8 抵抗力下降、肝及胃部不適。
T9 上腹脹痛、過敏麻疹、糖尿病、發燒。
T10 動脈硬化、腹脹、胰臟炎、糖尿病、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氣、卵巢炎等。
T11 皮膚粉刺、濕疹、胰腺炎、排尿異常、尿路結石、大腸炎及大腸癌、內分泌失調等。
T12 風濕病、不育、腎炎、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低下等。
腰椎 L1 便祕、結腸炎、腹瀉、排尿異常。
L2 痛經、卵巢炎、靜脈曲張、腹痛、糖尿病、內分泌失調。
L3 膀胱炎、排尿困難、月經紊亂、性功能障礙、膝關節疼痛、子宮肌瘤。
L4 坐骨神經痛、腰痛、排尿困難或是尿急頻尿、背痛、腹痛。
L5 下肢血液循環降低、踝部無力疼痛、腳冷、大腿無力、腿抽痛。
薦椎 S1-5 髖關節疼痛、臀部痛、脊柱側彎、攝護腺炎。
尾椎 Co 尾椎痛、肛裂、痔瘡、直腸炎、坐下時脊柱疼痛。

許多慢性病與脊椎有關?

「本週富樫義博老師因為腰痛暫停連載。」日本知名漫畫家富樫義博老師,長期伏在桌子上畫稿,腰痠了就把椅子反過來坐,趴在椅背上繼續畫。

當這個姿勢也開始不舒服時,就改趴在地上作畫,因為長期姿勢不良,導致脊椎嚴重彎曲,甚至在如廁後,都無法自行擦屁股!

脊椎剛好在人體的正中線,所以只要一歪,全身通通都會歪掉!

根據統計顯示,過敏、貧血、糖尿病等疾病,都跟脊椎有關。

很少人知道有百分之八十的慢性病都跟脊椎有關,以為頭痛就只要吃頭痛藥、心悸就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腰痠背痛則找了按摩或推拿來放鬆肌肉,卻沒有人想到可能是脊椎造成的結果,也因此經常錯失矯正、治療的良機,

關於脊椎錯位、彎曲可能會壓迫到神經,導致神經信號傳遞異常,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慢性疾病,讓身體越來越失衡,最終影響到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外觀上也會造成影響,例如,學生長期揹著側肩書包,導致高低肩、駝背等。

脊椎病症是需要花費時間、心力去治療、矯正的,讓專業醫師及醫療團隊協助做出正確判斷,把握治療黃金期,一起將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脊椎不痛 能走能動:神經外科林恩能醫師的脊椎病變整合醫療照顧》,博思智庫提供>

責任編輯:王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