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傳承與愛 初來部落布農族人正努力著

他們種植著台東雜糧三寶:小米、紅藜和樹豆。(余高菁提供)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4年05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台東報導)「我從台中回來後,發現部落的腳步很慢。那時候家裡有稻田,是給親戚契作,另外還有紅藜和小米。媽媽年紀大了,當時只是分享給部落的人,後來我決定去武陵綠色隧道2626市集,離我最近,開車不到20分鐘。於是我們開始在市集展售,賣一些家裡的作物。發現產品需要一定的包裝,於是開始進行一般的行銷,並與部落做契作結合,才有現在穩定的稻米和紅藜、小米。」台東海端鄉布農族初來部落余高菁回憶2016年的情景。

黎俊麟的媽媽幫忙補秧苗。
黎俊麟的媽媽幫忙補秧苗。(余高菁提供)
小米收成後,還要幾道工序的處理。
小米收成後,還要幾道工序的處理。(余高菁提供)

黎俊麟與余高菁夫妻倆八年前回到娘家,眼前是一片青綠的山影和初來橋下的田野。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種植著台東雜糧三寶:小米、紅藜和樹豆。這些作物,不僅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食物,更是千百年來布農族傳統的延續。

黎俊麟與余高菁夫妻倆八年前回到初來部落。
黎俊麟與余高菁夫妻倆八年前回到初來部落。(余高菁提供)

克服困境 延續千百年傳承的布農族作物

「這幾年有疫情和地震,我們如何堅持下來呢?當時臺東縣政府提供了一些補助方案,比如真空機包裝補助,還有原民會線上電商平台的行銷協助。我們在2019到2021年間,每2個月至少跑一次台北希望廣場,雖然一開始展售很尷尬,但促使我們迅速成長,處理客戶的不同需求和問題,逐漸適應並提升產品質量。」余高菁表示。

她進一步提到:「我們遇到過挫折,比如紅藜有時會有黑點,影響外觀,但這是紅藜的一部分,很難完全去除。小米的鳥害也帶來挑戰,但我們找到方法,與稻米收成同步,減少損失。後來,我們購買了色選機,解決了人工挑選的困難,提高了效率和產品品質。」

初來部落的紅藜。
初來部落的紅藜。(余高菁提供)

傳統日曬工法 傳遞記憶中的味道

余高菁選擇自種自銷,與部落的叔伯阿姨們一起合作。
余高菁選擇自種自銷,與部落的叔伯阿姨們一起合作。(余高菁提供)

余高菁選擇自種自銷,與部落的叔伯阿姨們一起合作,希望提升部落的經濟產能,成就共好心意。

雖然去年小犬颱風和今年的花蓮大地震,讓東台灣的觀光影響巨大,但余高菁滿懷信心的表示:「我們布農族人天性樂觀,會正向面對困境。」

來自中央山脈關山圳的純淨水源
來自中央山脈關山圳的純淨水源(余高菁提供)

余高菁提到:「紅藜、小米、樹豆目前我們都是採用友善耕種。我們產品品質穩定後,就減少去北部展售,開發更多的線上平台銷售與店家寄賣,因為小孩年紀還小,需要更多時間照顧與陪伴。」

余高菁的小米田。
余高菁的小米田。(余高菁提供)

穩定的客戶基礎

「目前我們的客戶都蠻穩定的,他們只要吃習慣,都會持續和我們訂購,花蓮大地震那一天,還有老顧客傳訊息跟我說:「余小姐,你們台東還好嗎?」當下我好感動。除了當客人以外,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就會變成朋友,或者成為紅藜、小米的忠實顧客。一旦吃習慣了就會固定持續回購。」余高菁很感恩老顧客的關心。

初來橋田野風光。
初來橋田野風光。(余高菁提供)

她也分享到:「在台灣很多人賣稻米和小米、紅藜,我們這些客人最後會選擇我們,我不曉得是不是我們平常比較用心,人與人的互動也很重要。客人跟我們最後都會變成朋友,或者是去台北參加希望廣場市集展售,我們會主動傳訊息給熟客,他確定我們會來,就一定會來找我買。」

海端鄉初來部落風景如畫。
海端鄉初來部落風景如畫。(余高菁提供)

特色活動與未來展望

目前不只致力於初來部落的作物推廣,余高菁提到新的品項:「我們的鹿角蕨上板體驗活動,是因為我去台東上課時發現這項有趣的植物。回家後,我先生努力拯救快要枯死的鹿角蕨,而逐漸養成興趣,會上網了解別人的方法和技巧。現在我們已經擁有大約一百五十顆鹿角蕨。希望未來能夠吸引更多遊客,進一步發展部落的經濟。」

黎俊麟和余高菁夫妻的故事,展現了對布農族傳統作物的珍惜與熱愛,透過他們的堅持與努力,讓這些作物在部落的土地上繼續生生不息。

鹿角蕨上板體驗活動。
鹿角蕨上板體驗活動。(余高菁提供)

責任編輯:昌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