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走唱人生 「那卡西」講義氣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宜敏╱特稿

 宜蘭縣礁溪鄉以溫泉馳名,過去更有「溫柔鄉」之稱,「那卡西」樂師賴萬來回憶,民國六、七十年代,酒番盛行之際,樂師們忙著穿梭飯店間,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但賺取的酬勞比一般公務人員要超過好多倍,讓樂師們不免自嘲是「大本乞丐」。

 賴萬來還沒當兵之前,曾在現在礁溪聯勤二○四廠康樂隊工作,開始接觸到歌唱音樂,後來學會了手風琴,退役後,曾一度在當時非常知名的味全康樂隊工作,但康樂隊不久就解散,他也回到故鄉宜蘭,初期在飯店擔任少爺,後來才開始「那卡西」走唱的工作。

 他描述,五十年代左右,礁溪地區開始出現那卡西樂師,多半以木吉他、手搖鈴為樂器,當時樂師們還未進入飯店「走唱」,遊走於街頭或民眾聚集處,演奏讓民眾唱歌,感覺比較像現在的街頭藝人,進入六十年代,「那卡西」樂師才開始進入飯店。

 當時,樂師們所演奏的樂器除木吉他,也開始有手風琴,演奏過程不用麥克風,也沒有插電的樂器,就像現在時興的「不插電演出」,原音重現,而且當時的樂師演奏、唱歌都是不看歌本的,歌本都是自製的,演唱的歌曲多半都是被國民政府「禁」的歌,一些日本歌的歌本,還是託日本熟客遠從日本帶來,相當克難。

 賴萬來回憶,早年政府並未列管「那卡西」樂師,但六十年代後期,礁溪警察分局雷厲風行展開掃蕩色情工作,從那卡西樂師下手,當時,計有十三名樂師被禁唱超過兩個月,後來樂師們到分局陳情,才以登記列管方式,接受管束,他就是當中的一人。

 七十年代開始,電吉他、電子琴開始普及,木吉他、手風琴逐漸變得「落伍」,年輕人見這個行業賺頭多,紛紛投入,「那卡西」演出變得花稍,原味盡失,老樂師們為了生計,只得紛紛改學電子樂器,七十年代到八十二、三年間,礁溪的「那卡西」業達到最高峰期,其後,卡拉OK、KTV陸續問世,「那卡西」演出乃逐漸沒落。

 賴萬來說,早期樂師沒有所謂的行情,隨客人喜愛給小費,一直到六十年代後期,才出現一節四十分鐘六百元鐘點費的制式行情,但絕大部份的收入,還是客人給的小費,過去飯店不會向樂師抽成,甚至還會幫助樂師,形成魚幫水、水幫魚的關係。

 他回憶當年被禁唱時,家中小孩嗷嗷待哺,天龍飯店的老闆江潮水冒著被警察捉的危險,讓他們兩人一組的演出,一人在樓下把風,一人偷偷在樓上放低聲音演出,生計才得以維繫,由於這個緣故,即使後來有許多飯店盛情邀請他去駐店演出,他還是選擇留在天龍演出,時間長達十八年。

 在「那卡西」全盛時期,樂師們遊走於溫泉區的飯店間,走路都有風,但有些樂師錢賺得快,難免少年得志,有人開始染上「賭」的惡習,當時都以「番仔火」(火柴棒)、或火柴盒作籌碼,最高紀錄有人輸掉兩百萬元,這個數目對市井小民來說,根本就是天文數字。

 賴萬來還津津樂道,當年礁溪地區的樂師間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大家彼此間非常講義氣,互相提攜、幫襯,沒有門戶之見,如果有人無法演出,沒有收入,就會有其他樂師伸手幫忙,外地來的樂師,如果缺盤纏,也會在本地樂師的幫忙,爭取到演出的機會,不致流離失所,這是「那卡西」後期所不復見的特殊情誼。

 如今,賴萬來缺乏了演出的舞臺,他將當年的「那卡西」技藝,帶進了社會團體,擔任義工,到各地去義務演出,最常到養老院,因為,這樣的演出最能引起年長者共鳴。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