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走唱人生 “那卡西”讲义气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杨宜敏╱特稿

 宜兰县礁溪乡以温泉驰名,过去更有“温柔乡”之称,“那卡西”乐师赖万来回忆,民国六、七十年代,酒番盛行之际,乐师们忙着穿梭饭店间,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赚取的酬劳比一般公务人员要超过好多倍,让乐师们不免自嘲是“大本乞丐”。

 赖万来还没当兵之前,曾在现在礁溪联勤二○四厂康乐队工作,开始接触到歌唱音乐,后来学会了手风琴,退役后,曾一度在当时非常知名的味全康乐队工作,但康乐队不久就解散,他也回到故乡宜兰,初期在饭店担任少爷,后来才开始“那卡西”走唱的工作。

 他描述,五十年代左右,礁溪地区开始出现那卡西乐师,多半以木吉他、手摇铃为乐器,当时乐师们还未进入饭店“走唱”,游走于街头或民众聚集处,演奏让民众唱歌,感觉比较像现在的街头艺人,进入六十年代,“那卡西”乐师才开始进入饭店。

 当时,乐师们所演奏的乐器除木吉他,也开始有手风琴,演奏过程不用麦克风,也没有插电的乐器,就像现在时兴的“不插电演出”,原音重现,而且当时的乐师演奏、唱歌都是不看歌本的,歌本都是自制的,演唱的歌曲多半都是被国民政府“禁”的歌,一些日本歌的歌本,还是托日本熟客远从日本带来,相当克难。

 赖万来回忆,早年政府并未列管“那卡西”乐师,但六十年代后期,礁溪警察分局雷厉风行展开扫荡色情工作,从那卡西乐师下手,当时,计有十三名乐师被禁唱超过两个月,后来乐师们到分局陈情,才以登记列管方式,接受管束,他就是当中的一人。

 七十年代开始,电吉他、电子琴开始普及,木吉他、手风琴逐渐变得“落伍”,年轻人见这个行业赚头多,纷纷投入,“那卡西”演出变得花稍,原味尽失,老乐师们为了生计,只得纷纷改学电子乐器,七十年代到八十二、三年间,礁溪的“那卡西”业达到最高峰期,其后,卡拉OK、KTV陆续问世,“那卡西”演出乃逐渐没落。

 赖万来说,早期乐师没有所谓的行情,随客人喜爱给小费,一直到六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一节四十分钟六百元钟点费的制式行情,但绝大部分的收入,还是客人给的小费,过去饭店不会向乐师抽成,甚至还会帮助乐师,形成鱼帮水、水帮鱼的关系。

 他回忆当年被禁唱时,家中小孩嗷嗷待哺,天龙饭店的老板江潮水冒着被警察捉的危险,让他们两人一组的演出,一人在楼下把风,一人偷偷在楼上放低声音演出,生计才得以维系,由于这个缘故,即使后来有许多饭店盛情邀请他去驻店演出,他还是选择留在天龙演出,时间长达十八年。

 在“那卡西”全盛时期,乐师们游走于温泉区的饭店间,走路都有风,但有些乐师钱赚得快,难免少年得志,有人开始染上“赌”的恶习,当时都以“番仔火”(火柴棒)、或火柴盒作筹码,最高纪录有人输掉两百万元,这个数目对市井小民来说,根本就是天文数字。

 赖万来还津津乐道,当年礁溪地区的乐师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家彼此间非常讲义气,互相提携、帮衬,没有门户之见,如果有人无法演出,没有收入,就会有其他乐师伸手帮忙,外地来的乐师,如果缺盘缠,也会在本地乐师的帮忙,争取到演出的机会,不致流离失所,这是“那卡西”后期所不复见的特殊情谊。

 如今,赖万来缺乏了演出的舞台,他将当年的“那卡西”技艺,带进了社会团体,担任义工,到各地去义务演出,最常到养老院,因为,这样的演出最能引起年长者共鸣。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