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領導層外交戰略內涵分析

標籤:

【大紀元12月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申華報導)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中國新領導層所展示的外交戰略內涵似乎要比美國的寬廣,美中兩國的外交形像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不過也有輿論認為,對中國的實力外交地位不要估計過高。

*關注中國外交政策新動向*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一篇文章認為,評價中國總理溫家寶的美國之行以及中美關係,不能只著眼和局限在人們一般關心的眼前問題上,例如中美貿易、 中國人民幣對美元的幣值、台灣問題等,更應值得關注的應該是中國外交政策的新動向,也就是要高度重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去年10月提出的所謂“和平崛起”的外交戰略。

文章認為,中國新領導的這一外交政策所基於的是中國正在順應全球化趨勢以及中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試圖以全球化作為實現中國持續發展的解決辦法。中國同時在向亞洲鄰國和整個世界展示,中國並不想尋求霸權,同時也沒有過去中國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那種潔身自好的形像。

相反,中國正在積極和建設性地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例如,主動派出自己的中東特使斡旋巴以衝突、主持和斡旋有關北韓核問題的六國會談等等。除此之外,中國新領導人在海外所表現出的親民形像似乎也能為這一政策目標做出某種深刻注解。

*專注反恐美外交內涵狹隘*

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的這一外交政策對亞洲和世界具有“深刻影響”,因為中國的這種政策出現之際正是美國在亞洲的“尊嚴和力量”均處於“相對下降”的時候。美國目前的外交戰略內容似乎顯得過於“狹窄”和“狹隘”。

文章認為,美國的外交戰略明顯在犯兩個錯誤。第一,美國在同亞洲國家接觸過程中似乎只強調自己所認為重要的那些問題,即除了伊拉克戰爭,就是反恐問題。美國一度曾經範圍廣泛和豐富的外交戰略內涵正在逐步縮小,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影響正在消失,而華盛頓的外交政策制定者們對此卻熟視無睹。

在這方面,加拿大《多倫多星報》具有同感,認為當代更重要的問題不是反恐戰爭,而是作為“覺醒睡獅”中國的經濟崛起。

*美中國際地位發生轉換*

在談到中美兩國外交戰略的區別時,英國《金融時報》認為,美國和中國的國際地位正在發生“轉換”,這兩個國家的形像最近一直在迅速發生著變化。

針對中國總理溫家寶即將同布什總統在白宮的會晤,一些媒體也從國家的外交實力地位出發提出忠告。《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說,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大國,就要和平解決同台灣的爭執,同時需要在人權、貿易、言論自由、艾滋病防治等方面採取國際上接受的準則,否則,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就要因此受到影響。

*中國實力多在於潛在未來*

《國際先驅論壇報》說,盡管中國代表亞洲的今天,日本代表亞洲的昨天的印象“勿容置疑”,但是這種印象卻是錯誤的,因為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種種說法都應以所謂“潛在能力”為依據。中國在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轉型過程中問題將會層出不窮,其中尤其以失業下崗問題最為嚴重。中國經濟的“真正影響”更多的應該是指對未來而言,而不是指現在,因此布什總統本星期在同中國第二號人物坐下來會晤以前必須要弄清楚中國的實際實力地位。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日韓為北韓核會談建立共同立場
外交官員:美友台態度不變
日要求UN譴責襲擊日外交官
奈及利亞外交官員不會唱國歌 議員大怒要求他們辭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