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懾」——美軍新世紀戰略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3月23日訊】〔自由時報綜合華盛頓二十二日外電報導〕美英聯軍二十一日晚間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動大規模空襲,將美國所謂的「震懾」戰略發揮到極致,即憑藉美軍擁有的高科技優勢,以殘忍但精準的先進武器瓦解敵人作戰意志,迫使敵軍不戰而降,同時避免雙方地面部隊接戰。在國防部長倫斯斐於二○○一年二度接掌五角大廈後,這項構想已成為美軍新世紀戰略設計的基礎。

  這項戰略構想脫胎於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的經驗,九六年由兩名學者在其合著的「震撼與威懾:迅速掌握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作者之一的鄔曼是前海軍指揮官,曾參與越戰。他表示,震撼與威懾戰略的核心概念是利用大批精準導引武器破壞特定明顯目標,如電腦網路、雷達和指通系統,迫使敵方領袖和部隊放棄抵抗。空襲同時也和地面部隊的壓倒性戰術運動相配套,讓敵軍清楚瞭解美國的作戰意圖。

  鄔曼指出,日本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是因為他們不瞭解一枚炸彈的破壞力相當於五百架飛機整夜空襲。他表示,在九一年波斯灣戰爭時,軍事指揮官和分析家認為,若能改變形塑敵軍行為的意志和認知,便可在毋須摧毀所有敵方部隊的條件下脫離耗損大批人力的戰鬥。

  因此,相較於九一年波斯灣戰爭的大規模轟炸行動,震撼與威懾戰略有著重要差異,前者意在儘可能摧毀伊拉克戰力,後者則旨在於保留伊軍大部完整,勸服他們棄械。

  「震撼與威懾」另一名作者瓦德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他和鄔曼極力推廣「軍事勝利必須有提升裝備、機動性和彈性編制等條件配套」的概念,並不斷考察最新武器發展進程以建構理論,如熱壓炸彈、電磁炸彈等,倫斯斐便是首先接受這套理論的高層官員之一。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軍二十一日對伊拉克發動猛烈空襲行動,不僅在於瓦解伊拉克武力,也希望逼伊拉克早日投降。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軍前幾波空襲行動都經過精心衡量,攻擊目標鎖定在政府及軍事設施,避免波及發電廠、橋樑及其他與民生有關的基礎設施。舉例而言,當巴格達市中心的政府辦公大樓遇襲爆炸時,巴格達市區的電力供應並未受到影響。

  美軍的大規模轟炸被稱為「震懾行動」,在前二十四小時就發射一千五百枚炸彈,其中近一千枚是由空中及海上發射的巡弋飛彈,其他五百枚是從五艘航空母艦起飛的空軍B-1、B-2、F-15E及F-117匿蹤戰機、海軍F-14及F-18戰機所發射的精準導向炸彈。英國戰機也參與了空襲任務。

  一些攻擊目標與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直接相關,包括他在巴格達的總統行宮以及他的家鄉提克里特。還有不少目標與伊拉克軍方及安全部隊有關,包括這些部隊的總部大樓及其他指揮管制中心、通訊中心、空防設施疑似藏匿生化武器的地點。除巴格達外,伊北大城基爾庫克、摩蘇爾,及薩達姆老家所在的提克里特,都遭到轟炸。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外傳北京異議人士何德普被中共逮捕
台灣無垢舞蹈劇場在法演出獲好評
【唐詩欣賞】序言
美軍對伊部隊不戰而降心戰取得效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