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和民主社會

北京小左

人氣 395
標籤:

【大紀元8月21日】

1、中產階級及其社會特征。
2、古典城邦社會的中產階級。
3、寄生于封建制度和近代官僚國家中的自治城邦及其中產階級。
4、過渡時代的無產階級到現代社會的中產階級。
5、現代中產階級在經濟水平上的定義。
6、論中國沒有中產階級。

1、中產階級及其社會特征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應翻譯為中等階級,包含了兩重意思,“中產”是以財產數量上衡量,而“中等”則是以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衡量。

中產階級与民主社會(即公民社會)兩者一致一體,民主社會必定由中產階級組成而中產階級則是民主社會的維護者。在古代社會,中產階級是少數西方社會特有的社會集團。由于近代西方社會主導了世界發展,世界的其他區域才逐漸有了中產階級、并轉向中產階級的社會。古典時代的希腊城邦是最初的中產階級社會。近代歐洲社會則以英、法兩國的中產階級最為發達。而現代社會中西歐、北美無疑是最為典型的中產階級社會。

古代城邦源于原始氏族公社,地域狹小、社會分工極簡單,其城邦猶如一個大家庭,社會集團近乎一元,所以采取直接民主制度。現代社會經濟結构复雜,現代民主國家人口、地域較之古代城邦大了千倍、万倍,存在著多元的社會利益集團,形成現代代議制民主制度。近代歐洲的自治城邦和民族國家中德市民社會即處于兩者的過渡階段。

不同時代的中產階級和中產社會,其經濟特點也不同。古典雅典城邦的自耕農民使用少量家務奴隸,個體家庭的奴隸一般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近代的手工業者是小生產者,自己擁有生產資料,既自己參加生產,也剝削他的雇工,其剝削屬個人性質。現代社會勞動者是大生產者,他無法擁有任何“完整”的生產資料,一切都社會化了。一個現代勞動者、其直接生產的剩余价值,被他的老板拿走了一部分,剩余部分通過工資和社會福利的形式而歸屬於勞動者自己。勞動者并通過購買股票、債券、不動產等資產以獲取利息,這樣他又“剝削”或“無償占有”一部分社會生產的剩余价值。

但在本質上、不同時代的中產階級是相通的。眾所周知,美國社會在當代是最標准的中產階級社會,其人民就如J.Carlton在《造就偉大美國的文本》中所言:“內戰后的十年中……他們贊美自力更生,如有略遜于自力更生者如貧窮,這都被普遍的認為是墮落、無知、揮霍和軟弱的表現,接受政府的錢就是接受’施舍’,而’施舍’就表示生活的失敗。”這种獨立自主和勤勞的作風是標准的中產階級意識形態,同我們中國人“笑貧不笑倡”的思想真正天差地別。

要而言之,中產階級首先都是自由民,是獨立的社會階層,擁有干預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政策的能力。其次、中產階級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中產階級既不若流氓無產階級那樣容易被收買而墮落、也不象大資產階級那樣因富有而放縱,是最有創造性、最富于活力的人群。例如,古典希腊和羅馬都處于窮山惡水之間、卻創造了人類社會最高的精神文明,現代藝術、政治、法律和科學都已孕育其中。近代歐洲也憑借著市民階級走出中世紀的黑暗。現代民主國家更是以無比韌力擊敗了納粹德國和蘇聯兩大惡魔。第三、中產階級是民主社會或公民社會的創造者和維護者。中產階級除了為衣食謀外尚有余力,同時中產者個人的余力又不多,必須依靠社會,所以中產階級更有社會向心力和合作精神,可以組成有力量的社會集團。中產階級比無產者优越,因為無產階級不得不全力謀生、無瑕它顧;中產階級比大資產階級优秀,因為大資產者剝削社會、只取不予,往往既不關心社會公益、也不支持民主制度--大資產階級可以通過對經濟資源的壟斷實現對政治資源的壟斷。于是中國人看到香港的大資本家不支持英國鬼子、卻和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中共走到一路、共同專香港人的政。相較而言、只有中產階級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參与社會,建成穩定的民主社會。

2、古典城邦社會的中產階級。
古典希腊社會是城邦制度,以雅典城邦最為發達完善,且留下的歷史資料最多,可以使現代人一窺真相。約公元前七世紀阿提卡地區的四個氏族結成聯盟,成為雅典城邦的前身。由于希腊地域狹小,土地貧瘠又突出于地中海上,人民多從事商業和海外殖民冒險。結果人群混雜,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聯盟解體、讓位給以地區組織為基礎的城邦制度。公民大會取代了氏族大會,但氏族大會中所有族人都對城邦公共事務有發言權和決定權的制度卻保留下來,發展為古典城邦民主制度。羅馬共和國有和希腊相似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條件,也以地區和社會組織為基礎的元老院和公民大會代替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庫里埃大會、建立相應的貴族民主制度。

由于生產能力和技術的進步,雅典城邦中產生巨富商人,造成人民分化,以至在公元前六世紀一百年間先后發生梭倫改革和克里斯梯尼改革,限制大土地所有,結果雅典城邦始終以小自耕農為主體,是為雅典的中產階級。城邦制度的總結者亞里士多德認為,富人只顧為自己牟利、無產者沒有遠見,唯有中產階級關心公共事務,是城邦民主制度的支持者。為維護城邦民主、亞氏甚至反對社會分工--因為分工會引起的社會分化。但公元前五百年左右蠻族波斯人入侵引發數十年的波希戰爭,其結果一方面是田園荒蕪,另一方面是胜利者希腊人發現戰爭實在比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田間勞作更容易獲得光榮和財富。有技術优勢的雅典人變成了雇佣兵--中產階級墮落了,城邦制度也無法維持、讓位于專制君主帝國。

原本城邦民主制度基礎雄厚的雅典建立帝國不能成功,希腊本土最終由馬其頓蠻族入侵的方式實現了專制君主帝國。相反、羅馬共和國始終是貴族民主制,更容易為掠奪戰爭所腐蝕,盡管羅馬共和國對外征服戰爭更為則成功并自動地轉變為羅馬帝國,可羅馬人除政治法律上的成就外,科學、哲學、藝術和宗教等都無法和希腊人相提并論。

3、寄生于封建制度和近代官僚國家中的自治城邦及其中產階級人民。羅馬帝國在日耳曼蠻族入侵中瓦解,西歐進入中世紀的黑暗時期。中世紀早期法蘭克王室和羅馬天主教庭爭權,日耳曼人是蠻族戰士,他們沒有文化,意識形態上不得不依靠教會,又因十字軍東征一事,教會遂占据优勢。王室勢微、地方的封建貴族勢力逐漸脫离王室而興起,在中世紀后期形成封建采邑制度。

封建貴族不事生產,農產品由采邑的農奴供給,工商產品和金融流通除了靠強盜式的對外掠奪,就只能靠城市中的工商業者了。于是羅馬帝國廢墟上的殘破城邦在教會的卵翼下逐步恢复和發展起來。利用封建貴族其固有的經濟困難,城邦從封建貴族手中贖買回城邦自治權。城邦居民變成自由民、這個市民階級就是新興的中產階級。

封建貴族和封建教會本性即是掠奪,不擅經營、采邑狹小、中東遠征又見了世面,所以對城邦工商業者的盤剝加劇,市民階級也自然產生反抗力、特別是對遠在天邊的羅馬教廷的盤剝更無法認同。新教運動就在西歐各地發生,無權無勢的王室被市民階級抬出來,做為新興的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標志對抗教廷和封建諸侯。

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度在十三世紀后的五百年間都被王室聯合市民力量摧毀了,之后成長起來的是君主專制的官僚國家。其中几個主要的國家出路各不相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的君主專制國家,其王室支持地海盜式冒險家發現并搶占了美洲新大陸,帶回大量貴金屬硬通貨,王室經濟上不需要依靠自治城市的市民階級,市民階級不能發達,結果西班牙、葡萄牙兩個王國也由于競爭不過英、法等新興的由市民階級支持的官僚國家而逐漸衰落了。

德國和意大利的自治城邦本來發達,但在早期自治城邦對封建諸侯和天主教會的复雜斗爭中,王室和市民階級都失敗了,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才形成統一的官僚國家。這時的英、法兩國已經近乎是現代民主國家,于是德、意兩國成為其后近一百年間歐洲和世界大戰的戰爭策源地。

俄羅斯處于西歐文化圈的邊緣,本來就沒有城邦制度的淵源,只能是次生國家,三百年來的俄國一直是對西歐文化被動反映的怪胎。是君主專制和封建貴族混合共治下的不穩定政體。

唯有英國地理上孤懸海外,遠离中世紀文化的中心--地中海地區,羅馬天主教會難于直接統治,又因百年玫瑰戰爭大大地消弱了王室和封建貴族,結果最早演變為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國家。

法國波旁王朝勢力強大,是最典型的近代君主專制的官僚國家。由于奢侈腐化且征伐無度,王室不得不依靠市民階級的經濟支持,導致市民階級壯大,從一八八九年法國大革命開始的一個世紀內,法國即成為全世界現代化政治革命的中心、并在歐洲大陸的主要國家中第一個實現現代民主。

十八世紀的波旁王朝中實際掌握政權的是國王及其統領和任命的官僚集團。不事產業的國王憑著他對國家土地的主權向人民收取賦稅。一方要多取、一方要少付,构成國家政治斗爭的中心。參与國家政治的社會集團分為三等,第一等教士;第二等封建貴族;第三等是有財產的自由民,即自治城邦的工商業者和自耕農,三者各自推舉代表組成三級代表會議。再下是無政治能力的無產者和非自由民(隸農)。

第三等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號為中等階級,本無權參政,只因貴族不事產業,王室經濟上有依賴,才有了些說話權。那時的封建貴族和教會勢力都在國家官僚机器的壓制下衰微不堪,三級代表會議成為第三等級的代表,三級會議職責所在、本是國王用以召集民眾宣告增稅的場所,但市民勢力增加、遂反客為主,要求國王若不得到議會同意,就不能增稅。雙方沖突不能解決,于是爆發法國大革命。

爭奪稅收權是英、法、美三個主要資產階級革命的起因。這時的市民階級即中產階級大部份是小業主、小工場主、手工業者、自耕農--按馬克思的理論即是小資產階級。他們是自由民,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自己從事勞動、但也剝削他的雇工。只有少數是不參加勞動的大資產者、大地主和金融資本家。

4、過渡時代的無產階級到現代社會的中產階級。

十九世紀初期在歐美地區發生工業革命,机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市民階級分化,少部份成為大資產者,多數小資產者破產、成為無產的產業工人或失業者,這是馬克思的“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從后來人的眼光看,這是一個由近代君主專制的官僚社會向現代中產階級民主社會過渡的時代。

馬克思所謂的“無產階級”是指現代產業工人、即現代化大工業(大机器)生產條件下的雇佣勞動者。“無產階級”雇佣勞動的創造和當時的中產階級勞動創造相同,包括物化勞動、勞動力補償和剩余价值三個部份。物化勞動即机器、原材料等的物質投入,勞動力補償即是勞動者的工資,剩余价值則是新創造的多出物質補償和勞動力補償的部份,成為雇佣者、資本家的利潤。

馬克思認為,資本必須不斷地擴大再生產、才能生存,所以資本的本性就是在分配中獲得最多的新价值或者利潤--這是現代經濟學的常識。由于勞動力供過于求、對雇佣勞動者存在著巨大的失業壓力,同時勞動生產率低、工人額外精力有限;相反,人數少、精力足的雇佣者即資本家易于組織,于是雇佣勞動在彼此對抗中就居于下風,不得不接受最低工資。即工人的工資只是其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只能維持勞動力補償或勞動力再生產的那部份新价值。其余的勞動創造的新价值、即所謂的“剩余价值”都被資本家階級無償占有了。工人階級自然就成為除自身勞動力外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了。這是馬克思的邏輯。這种最低工資被馬克思同時代的德國社會主義者拉薩爾稱為“工資的鐵律”。馬克思實際的革命活動、即通過組織共產党把工人聯合起來,就是致力于打破這种“工資的鐵律”。這是馬克思共產党的最低綱領。

馬克思根据當時的事實和他的理論邏輯、認為机器化大生產和資本無限擴張的本性必然導致社會日益地簡單化、中等階級被消滅,只剩下對立的兩個階級、即雇佣勞動的無產階級和不勞而獲的大資產階級,而大資產者是食利的廢物、對社會無所用。所以人類社會進入到“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但事實上,馬克思死后,在主要的現代化國家--英、美、法,這种社會兩極分化的趨勢被逆轉了。十九世紀末開始的以石油和電力為動力的自動化生產革命千百倍地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帶來了全新的机器產品,最終徹底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

第一、生產能力的提高使人類從事必要勞動的時間減少,即剩余价值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增加了。盡管減少了直接生產的就業机會,但間接的服務業就業量增加了,所以就業總量增加,失業減少。第二、新生產方式下、生產勞動不但是體力勞動,而越來越是智力的勞動,于是勞動階級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對智力的獨占也日益成為勞動階級在和大資產階級對抗中最有力的籌碼。第三、生產產品必須用于消費,高的生產能力要求提高社會大多數的消費能力,使生產得以繼續,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由馬克思時代以前的“供給決定需求”轉變為“需求決定供給”,做為社會消費主體的勞動階級說話權力增大。第四、由于馬克思等社會主義者和工人運動領袖的啟蒙教育,工人階級成為有自覺的階級、有組織的力量,這种“階級斗爭”的結果,工時縮短了、工資增加了、有了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廣義的工人階級即雇佣勞動階級的實際勞動所得遠遠超過了“僅能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水平,打破了拉薩爾的“工資的鐵律”。原本無產的勞動階級逐步形成新式的中產階級。勞動所得不僅能滿足勞動者最低生活需要、而且有所剩余。

勞動階級依然被剝削,卻已經奪回了部份勞動果實--即占有了部份的剩余价值。這部份剩余价值以兩种方式兌現:勞動階級的工資所得不再是“僅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而是遠遠高于“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而有所剩余,這是勞動階級占有剩余价值的第一种方式。這种剩余可以通過購買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和不動產等方式被再投資、從而以利息方式進一步得到剩余价值,這是雇佣勞動獲得剩余价值的第二种方式。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主要西方國家都發展為以大多數勞動的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和少數大資產階級共治的現代民主社會。中產階級也享有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甚至是絕對量的大部份,所以可以与大資產階級和平共處。其中的基本分別:中產階級是左派,強調社會平等、政府干預和社會福利。大資產階級是右派,鼓吹保護個人自由、減少政府干預和降低社會福利。

5、現代中產階級在經濟水平上的定義。

當代歐美國家的大多數勞動者都屬于中產階級社會。從收入方面看,平均說來、如果一個人一生所得超過他一生的花費、即他有遺產,這是中產階級的下限。從財產角度將,如果一個人既有相當多的經濟財產、同時其財產的利息所得又不足以維生、因而必須從事勞動,這就是中產階級的上限。

以當代美國社會為例,年收入在二万至四万美元之間、可算是中產階級的下限。個人年入在二十万美元左右或純財產在一、二百万美元之譜,大概算是中產階級的上限了。再高者就不需要勞動、完全可以依賴食利維生了。

以上只是大概而言,不可以絕對化。因美國是中產階級社會,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居于主導地位,經濟上有資格成為大資產階級的人也常常參加社會勞動,有勞動所得甚至其利息收入雖高,卻并不使用、而只靠勞動所得維持其中產階級的生活。其遺產除少部留給親友外,其余都捐獻給教育、宗教和慈善机构。另一例外是文藝體育明星、大藝術家和技術發明家等,因其人都有特殊秉賦,非平常人可及,其個人勞動完全無法社會化或平均化,所以勞動所得極高,從收入性質上講當屬中產經濟、若從收入水平看則屬大資產階級,他們生活方式的傾向則需要看其幼年的社會教養而定。

6、論中國沒有中產階級。
了解了中產階級的社會特征,就可以理解無論歷史上或現實中的中國(現代台灣、香港除外)都沒有中產階級或公民社會。

中國古代城市工商業很發達、但城市更是官僚政府的中心,皇室和官僚政府的主要經濟來源于農村,城市工商業者政治上被官僚政府統治、經濟上為官僚政府和皇室服務,完全沒有獨立性。農本商末,城市工商業者完全沒力量、沒資本和國家爭權。農村自耕農被宗法的家族勢力所制約、最終也歸到皇上,更不能成為獨立的自治力量,所以就有了中國人一盤散沙的民族根性。

在當代中國很多人以為那些發了財的人就是中產階級,這是中國人的傳統意識受現代化沖擊后產生地很荒謬的結論。因為這些財主沒有獨立性,少數先富起來的多是靠“政策”--即政府的特別扶植,其中多數都是大小政府官員及其家庭成員,這和中國古代社會“官商勾結”、“千里為官只為財”的思想一樣,還是傳統。中產階級不僅是經濟上的有產者,更必須是在政治意義上處于社會中間地位的自由民階級。

源自《議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調查指五十萬港人遊行參與者多為中產階級
傳培頓將加盟NBA湖人隊
專訪王丹(二)
【專欄】傅國涌:富豪中的异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