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如果教育只為了分配位子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30日訊】目前高中升學志願的排序,與家庭背景關係密切。如果沒有別的效果,還要這樣大費周章的講究入學方式嗎?

我國教育體制的最重要特色是,由於大學的管制,在每個升學關卡的前面,家長和老師都必須竭盡所能地為學生爭取好的考試分數,以增加晉級的機會。早期,當大學機會極度稀少的時候,初中聯考、高中聯考、高中職分流、高中分組和大學聯考都扮演篩選學生的功能。

近十五年來,大學窄門終於逐步開啟。但由於公私立大學在學費和政府資源挹注的明顯不同,以及長期累積下來學校之間的聲譽差異,競爭「高品質低成本」公立學校的誘因仍然存在。因此,即使升高中和大學階段的入學方式,以「教改」之名而有所變革,家長和學生所感受到的壓力,與過去似乎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問題是,除了分配位置之外,各種不同的入學方式,是否真有其他的功能?把考試成績高的學生分配到「明星高中」,對於學生高中學習成果的「增進」,是否值得該學生從國中階段,甚至有的家庭從幼稚園或小學,就開始兢兢業業的準備?整個社會投注這麼多的時間與金錢資源,難道就只是為了要在十五歲小孩的身上區分(又稱鑑別)出他在同儕之間的成績排序嗎?可惜,我們至今還沒有嚴謹的研究來證明,這樣的排序方式對整體高中學生的學習成果有那麼顯著的影響。

那麼,國中畢業生的成績排序,排列的是什麼呢?我們倒是知道它明顯地排列了家庭背景。根據資料顯示,去年的國中畢業生中,依照父親的教育程度是國中、高中職、專科、大學等四類分組,其升上高中的比例分別是29%、47%、63%和83%,而沒有升學的比例則分別為7.2%、2.4%、1.5%和1.2%,其餘就讀高職。

另外,去年基隆台北區高中入學的全部學生,其父親大學畢業的比例為14%;但分發至各個高中的學生中,父親大學畢業的比例則隨著志願排名先後而逐漸遞減: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和中山女中學生中,父親大學畢業的比例分別為45%、45%、40%和36%(遠高於平均的14%)。至於父親教育程度等家庭背景因素是如何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是透過國中學區的選擇、補習資源的取得、家內文化資本的累積、還是只是基因,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如果目前的分配學校方式,對高中階段學習成果的增進,並沒有顯著的效果,則國中三年的昏天暗地就只剩下排列出原有的家庭背景;而家庭背景並不會因為入學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那麼最有效率的作法,應該是選擇對國中生學習副作用最低的入學方式。如果只是為了分配位子,為了「快樂學習」,何不抽籤分配學校就好了。一旦學業成績與進哪所高中的關係解除了,保證國中生的壓力馬上大幅降低甚至消失。接下來的問題是,國中老師在沒有升學壓力之下,如何讓學生覺得學習是快樂的,這可能是更難的問題。──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