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如果教育只为了分配位子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30日讯】目前高中升学志愿的排序,与家庭背景关系密切。如果没有别的效果,还要这样大费周章的讲究入学方式吗?

我国教育体制的最重要特色是,由于大学的管制,在每个升学关卡的前面,家长和老师都必须竭尽所能地为学生争取好的考试分数,以增加晋级的机会。早期,当大学机会极度稀少的时候,初中联考、高中联考、高中职分流、高中分组和大学联考都扮演筛选学生的功能。

近十五年来,大学窄门终于逐步开启。但由于公私立大学在学费和政府资源挹注的明显不同,以及长期累积下来学校之间的声誉差异,竞争“高品质低成本”公立学校的诱因仍然存在。因此,即使升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入学方式,以“教改”之名而有所变革,家长和学生所感受到的压力,与过去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问题是,除了分配位置之外,各种不同的入学方式,是否真有其他的功能?把考试成绩高的学生分配到“明星高中”,对于学生高中学习成果的“增进”,是否值得该学生从国中阶段,甚至有的家庭从幼稚园或小学,就开始兢兢业业的准备?整个社会投注这么多的时间与金钱资源,难道就只是为了要在十五岁小孩的身上区分(又称鉴别)出他在同侪之间的成绩排序吗?可惜,我们至今还没有严谨的研究来证明,这样的排序方式对整体高中学生的学习成果有那么显着的影响。

那么,国中毕业生的成绩排序,排列的是什么呢?我们倒是知道它明显地排列了家庭背景。根据资料显示,去年的国中毕业生中,依照父亲的教育程度是国中、高中职、专科、大学等四类分组,其升上高中的比例分别是29%、47%、63%和83%,而没有升学的比例则分别为7.2%、2.4%、1.5%和1.2%,其余就读高职。

另外,去年基隆台北区高中入学的全部学生,其父亲大学毕业的比例为14%;但分发至各个高中的学生中,父亲大学毕业的比例则随着志愿排名先后而逐渐递减:建中、北一女、师大附中和中山女中学生中,父亲大学毕业的比例分别为45%、45%、40%和36%(远高于平均的14%)。至于父亲教育程度等家庭背景因素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是透过国中学区的选择、补习资源的取得、家内文化资本的累积、还是只是基因,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目前的分配学校方式,对高中阶段学习成果的增进,并没有显着的效果,则国中三年的昏天暗地就只剩下排列出原有的家庭背景;而家庭背景并不会因为入学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那么最有效率的作法,应该是选择对国中生学习副作用最低的入学方式。如果只是为了分配位子,为了“快乐学习”,何不抽签分配学校就好了。一旦学业成绩与进哪所高中的关系解除了,保证国中生的压力马上大幅降低甚至消失。接下来的问题是,国中老师在没有升学压力之下,如何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这可能是更难的问题。──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