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余杰﹕恢復體育的真諦

余杰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月31日訊】2000年6月,在新一輪的法國網球公開賽中,華裔的美國選手張德培悲壯地失敗了。作為法網男單賽場最後一位孤軍奮戰的美國隊員,張德培經過四輪的鏖戰,以1比3輸給了正在風頭的巴西名將庫爾滕。

不過,這位法國網球公開賽歷史上最年輕的男單冠軍向自己的亞洲球迷表示,失敗對自己來說,並不是可恥的,而依然是光榮的,因為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他這樣說:“今天雖然輸了,但是輸得並不難看,應該說是以一種讓我心裏高興的方式輸的。走下賽場時,我知道自己的贏面其實很大,這讓我感覺不差。”張德培的最高世界排名曾經達到第二位,不過最近兩年,這位以頑強鬥志著稱的、28歲的老將,名次跌落得很快,去年已經跌出了前50名。對此,張德培表示,不會放棄自己賴以生存的戰鬥精神,並相信自己可以重新展示當年之勇。“我依舊喜歡在比賽中拼殺,在訓練時流汗的感覺。而且,我真的感到自己在進步。”

從張德培的身上,我看到了在中國幾乎不存在的體育的真諦。在世界範圍內,體育運動已經日益被政府和財團所控制,變成他們獲取利益的工具。所以,我對大型的體育賽事一直抱著懷疑的態度:這不過是現代泡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像中國這樣的後發展國家,體育既是一項利潤極大的商業,又是意識形態的象徵之一。專制的權力導致對體育運動的壟斷性經營,例如擁有無尚權力的中國足球協會,在中國腐敗得讓人無法想象的各個政府機構中,堪稱“最中之最”。他們將不受挑戰的權力直接轉化成天文數字般的金錢。同時,官方把體育比賽當作弘揚民族主義,號召國民“愛國”(當然,實際上是愛他們自己)的工具。每一次體育大賽都是官方轉移民眾視線、動員並鼓吹狹隘民族主義的大好時機。於是,在金錢和權力、商業和政治的雙重擠壓之中,體育離真正的“體育”已經越來越遠了。

中國人對足球、對奧運會獎牌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在與西方的應對中屢戰屢敗,已經形成了一種極度自卑又極度自傲的心態。反映在體育賽場上,就是“贏得起輸不起”的心理。一場比賽的輸贏,一枚金牌的得失,在中國民眾心目中,幾乎就意味著國家的強大和軟弱。對於運動員而言,贏了立刻就被奉為民族英雄,輸了馬上被罵成不爭氣的敗家子。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傳統的“現代轉化”。正常的競技和遊戲消失了,只剩下一顆顆扭曲的心靈和血紅的眼睛。另一方面,政府不惜在國家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耗費巨額資金培養奪取金牌的種子選手,而絲毫不去關心普通民眾的健康狀況和基礎體育設施的建設。結果,一個運動員的勝利與全民身體的孱弱形成瀑布般的反差。

此時此刻,聽到張德培在失敗之後所說的話,不亞于“空穀回音”。這才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更高、更遠、更快”的體育精神的真諦。張德培的灑脫、張德培的頑強,體現出一名真正的體育運動員健全而博大的心胸,用范仲淹在《嶽陽樓記》中的話來說,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雖敗猶榮,他是自己的靈魂的主人。他作為“戰士”的尊嚴和人格的魅力,已經超越了一場比賽具體的勝敗而具有永恒的感召力。當然,張德培能夠具備這樣的心態,還得益於他所處的良好的、寬松的外部氛圍,以及健康向上、外向包容的文化“大氣候”。

什麽時候,我們才能夠擁有“自足”的文化氛圍;什麽時候,我們才能夠擁有張德培這樣的運動員;什麽時候,我們才能夠恢復體育的真諦?

大紀元首發 轉載請注明大紀元。(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余杰﹕我是警察我怕誰
【專欄】余杰﹕溫家寶与楊子立,誰更愛國?
【專欄】余杰﹕誰是真的“英雄”?
余杰:薩達姆的宮殿和狗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