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篇國慶文告 就能扭轉乾坤?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7日訊】陳總統的國慶「重要談話」要講什麼?阿扁本人從週日到昨天已經在公開場合連續打了好幾天廣告,總統希望國人與國際重視他的談話,外界很可以理解;但是把調子拉得那麼高,寄望一篇演講就可以改變氣候與狀況,似乎太過不切實際。

10月3日晚間,陳總統臨時決定要到大陸台商聯誼會去致詞,當天施放的空氣就是10月10日國慶日,他要對兩岸關係發表重要談話,這種完全以媒體觀點出發的新聞操作手法,由於場地、對象的特殊,至今仍給予外界兩極感受。

沒有人會反對國家元首致力和平、緩和並穩定兩岸氣氛的努力,但既然是國慶文告這樣莊重的講話,其訴諸的對象為何首先選在中國台商的場子?何以不是留在台灣打拚的產業?

這群人肩負發展國家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國家稅收,何以被忽略?總統又為何對不稅的台商如此重視?振興國內經營環境不是執政者的最重要責任嗎?

這樣的切入點,導致在定調時,不少人開始往是否又要在三通、台商回台上市等經貿政策上「放水」、「讓步」聯想,導致一些綠營支持者揮之不去的陰影再度浮現。

確實可行的政策必然是成套的,不可能單一獨立,如果,一篇文告就可以這麼簡單的立刻對兩岸產生「建設性」影響,政府為何不早講?非得拖到國慶日才說?過去的「大膽」談話,結果又如何?

如果,陳總統認為某些作為為維護台灣利益是有必要的,為何不見自五二○開始一貫鋪陳,卻突兀的在醜話說盡了之後又要展現「善意」?箇中的執政脈絡在哪裡?

前不久,陳總統不才長達數月提醒大家要注意對岸的「統一法」嗎?最近還更新了對岸瞄準的飛彈是六百一十枚;幾天後他要如何回應「五一七」,並進而產生讓國人、對岸、國際都能平衡的效果?至少邏輯不可矛盾,總不能以今日否定昨日。

戲劇上講究張力,通常強調低預期的震撼,陳總統出馬一再預告,初時或可製造期待,但賣太多關子,不僅易生不耐,尤其似兩岸這般敏感複雜分歧的議題,本來就難面面俱到,而其攸關生存的嚴肅性,亦不能兒戲操弄,到時若掀鍋蓋時與想像出現落差,反而將造成更大的失望,甚至反彈,主政者不可不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