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博物館述說關防故事

人氣 4
標籤: ,

【大紀元10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9日電)一九九六年成立的海關博物館目的在藉由文物柔性、教育與知性的陳列,詮釋海關的貢獻,一改一般人對海關人員的刻板印象。

海關博物館設在台北市塔城街海關大樓內,共有兩層樓,內設通關作業、查緝走私、海務燈塔、國際關務和海關文物五個展示區,分別呈現海關服務商旅,沒入精緻私貨,以及展示海關配合台灣經濟建設的成果。

一進入海關博物館一樓門廳,迎面而來的是一座三公尺高的沒入骨雕佛塔。這座骨塔共有十三層,內有三百個造型不同的佛僧人像。當事人申報金額只有新台幣八千多元,但海關人員估計,市價遠遠超過這個金額。

接著看到的是「通關作業區」,介紹海關稽查通關貨物,確保國課收入的各項文物或圖片。例如,一張一八七八年淡水海關核發的船鈔執照、滬尾關監督的證明文件等,每件都記載當時的通關流程,也見證當時的社會發展。

通關流程使用的工具,如算盤、手搖或電子計算機,還有為海關貨物通關自動化奠下基礎的第一代大型電腦、初期繳納關稅的專用貨幣關金券,也可在這兒找到它們的蹤影。

往前走到「海務燈塔區」,才知道台灣所有的燈塔,都是由海關掌管。這裡展示燈塔的助航設備和在台灣海域查緝走私的海關艦艇及相關配備,最特別的是一八八六年(明治十九年)日本大阪砲兵工廠製造的霧砲。

起霧時,燈塔員必須隨時注意附近海域是否有輪船所吹的霧笛,如果聽到霧笛的聲音,必須發砲警告,警示附近有暗礁或淺灘。

「查緝走私區」展示不同時期沒入的貨物,有兩公尺長的象牙原牙、犀牛角、玳瑁、、槍械、刀械、毒品和運毒工具等;其中,「豫源輪」模型的展示,除做為海關查緝走私的見證外,也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警惕作用。

二樓的「國際關務區」展示台灣與各國海關來往所獲得的文物,包括二十二個國家的海關人員服飾,以及紀念品,其中,美國海關關徽紀念品年年不同,最讓人期待。

六十多個國方家的鈔券相當有看頭,面值最大的是南斯拉夫一九九三發行的五千億「第納爾」;而馬拉威面額一百萬「寬札」最令人感動,因為鈔券圖案不是政治人物,而是一個低著頭寫字的小女孩。看了這張鈔券,你會深刻體會「教育是改變環境的最好方法」。 

在「海關文物區」可看到各時期或不同單位使用的關防、查驗章、火漆原料、四十公分長的不褪色鉛筆,以及一九七二年以前專為查驗進口原木戳記的鐵製烙印等等;對現代人而言,這些「骨董」都好陌生。

台灣關地界與淡水稅關所屬地兩塊界石靜靜站在館內一隅,默默的向觀眾訴說海關的演變。這裡展出的每件文物都是一篇海關人員故事,海關博物館期盼觀眾在觀看之餘,尊重展出的每一件文物,進而敬重創造和保存這些文物的人,並感懷那些年代。

海關博物開放時間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九時到下午五時,不收門票,請事先電話預約。電話:(0二)二五五0五五00轉二二一二。

相關新聞
澳大利亞博物館的礦石收藏
陝西開放 華清池梨園遺址博物館
鞠躬盡瘁 鶯歌陶瓷博物館長吳進風辭世
約旦海關又查獲伊拉克走私古文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