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片面「重型化」不利中國經濟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1月29日訊】(自由亞洲電臺記者聞劍採訪報導)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日前警告:中國經濟片面追求「重化工」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不是市場經濟調節的結果,而是各地政府調節的產物,這不利於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德高望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以房地產、汽車、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導,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行業為支撐的「重化工」經濟增長發展模式,出現在現階段的中國不合時宜。

中國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經濟學者時奇表示,他同意吳敬璉的觀點。

時奇:「粗放型和集約型之爭是很早就提出來了,一般應當是集約型而不是粗放型,這問題我覺得十年前就已經成定局了,也就是經濟增長應該轉到集約型的方式過來。49年解放之後中國一向是以粗放型的,就是 ”大投入、高投入、高產出 ”,現在這種方式的弊端早就越來越明顯了,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八十年代,這個問題就開始突出了。」

中國政府早在「九五」發展計劃中就提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應該從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轉化。主要靠投入保持經濟增長的模式,就是所謂的粗放型;而如果主要通過效率的提高來發展經濟則稱集約型增長。吳敬璉認為,粗放經濟增長模式是計劃經濟的必然產物,從去年開始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煤、電、油、運」嚴重不足的問題,其罪魁禍首就是中國各地紛紛興起以政府為主導的 ”產值大、稅收高 ”的重化工項目。

不過,浙江湖州師範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張德存不同意吳敬璉的觀點。

張德存:「因為中國工業化時間還沒完成,八大國的工業化都已經完成了,所以他們正在走向資訊化或者是知識化這個階段,中國現在還沒脫離這個階段,實際上中國剛剛進入工業化的初期,所以肯定要有這樣重工化的階段,這在中國是避免不了的。」

張教授承認,迄今中國經濟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能源消耗問題嚴重。統計顯示: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發展總值,雖然只佔全球國內生產發展總值的40 %,但消耗了全球7.4 % 的石油、41 % 的燃油、30 % 的鐵礦石、21 % 的鋼鐵、25 % 的氧化鋁和40 % 的水泥。截至今年十一月,2004年中國的石油進口已經逼近一億噸。

雖然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必然要走過重化工這一階段,但張教受同意吳敬璉以下的看法:中國各地政府在「政績衝動」的驅使下,干預和參與經濟活動太多,結果使經濟發展過熱。

張德存:「因為現在中國產業結構趨同化的趨勢相當明顯,全國汽車製造業成了各地的支柱產業,石化產業、鋼鐵基本上也快成了各地支柱產業,各地產業結構趨同化的係數非常高。這也與各地領導的觀念有關,有政績的因素在裏邊,也就是在整個經濟發展的週期裏,誰要不加快經濟的發展,肯定要被甩在後面。」

張德存教授表示,中國必須加大經濟宏觀調控的力度,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多用市場經濟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調控經濟的發展,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在經歷重化工的階段過程時,與經濟發展質量的矛盾。

不過,吳敬璉則認為,中國要想轉變經濟增長的模式,關鍵在體制的轉變。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中央與地方的經濟數據大有差異
中國通貨膨脹壓力依然存在
胡少江: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專家談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創新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