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批中国媒体报导灾难太晚太简

标签:

【大纪元11月29日讯】(美国之音记者海涛香港报导)香港媒体刊登文章,批评中国大陆媒体报导灾难新闻缺乏人道关怀。 星期一的大公报发表署名胡逢瑛和吴非的文章,批评中国大陆的电视灾难新闻报导缺乏人道关怀。11月21日(上个星期天)上午八点东航客机在包头失事,机上乘客机组人员以及两名地面人员共55人死亡。

*对民众关心议题缺乏关怀*

文章说,直到当天晚上的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才进行了简短的报导,显示“电视台缺乏对民众的人道关怀。”

文章说:中国有12亿电视收视人口,3、4亿收视用户。而中央电视台播报员只是按照新华社通稿简单报了几句,屏幕上只出现几个领导人组成的调查小组和打捞者工作的简短画面,让人感到电视台在“灾难性新闻中缺乏对民众关心议题的人道关怀报导”。

另外,有关政府领导也没有亲自出面向全国观众说明事故的缘由,这等于“拉远了官员与民众之间的沟通距离”,显示政府危机处理的新闻机制也是相对滞后的。

*一人死难,百人震撼*

新华网援引包头第六医院院长张捷的话说,据专业统计,重大灾难中一个死难者会带来近100个人的情绪波动。依此来推算,包头空难死亡者50多人,应该有五千人受到影响。

其实,北京广播学院的韩曙、宋晓磊在2004年第二期的中国《西部电视杂志》发表文章说,在报导灾难新闻时,电视要更注意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尤其是困难民众的生存状态,对于受害的人给予尊重和同情,弘扬人间真情。

*护官护商轻民众*

身为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和博士的胡逢瑛和吴非在大公报发表文章说,令人担忧的是,媒体人经常会担心大量灾难性报导是否会造成政府形象的损害或是影响民航的信誉。

文章说,问题在于“灾难性报导本身就是负面的,报导数量的多少并不会减少人们心中的阴云。这种站在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量而非站在服务民众角度的出发点是多此一举的”。

文章说,在东航空难后,新华社的报导虽然面面都提到,但却“件件都不详尽”。文章说:“这样的隔靴搔痒的简短报导,只能让受众产生这样的感受:就是媒体都有在报导,政府也有在处理,但是受众却无法进一步了解整个事件的各种信息。”

*香港报导快而详*

东方航空公司的客机是11月21号上午八点在包头失事的,而香港的粤语[重点新闻台]从中午开始就不断加以报导,首先报导了死亡人数,还报导了包头消防队长的画面和声音,证实现场没有发现生还者,比中国内地的报导提前了好几个小时。

不久前,在河南中牟县发生的大规模民族械斗事件,造成许多伤亡,但是,当局硬是把事情压了下来,在中国的各种媒体上,几乎看不到任何相关的报导。即便有所报导,也都说是一般民众械斗,没有一点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北京拒证实法国公司夺得京沪高铁项目消息
【投书】铲除黑恶势力  把公正还于民
《神雕》破坏文化遗产 李进要状告张纪中
【新唐人热点互动】新科007 谁与争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