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還是救命?病入膏肓的中國金融證券業

草庵居士

標籤:

【大紀元11月30日訊】治病還是救命?或許很多人看到這樣形容中國的金融證券業會很奇怪,特別是身在中國大陸之外的學者專家更會迷惑。治誰的病?救誰的命?

其實,治病與救命一詞的發明權並不在我這裡,這是國內學者的發明,它是對中國政府面對今日的中國金融證券業困境的真實描寫。

中國的金融證券業真的病入膏肓了嗎?

10月22日,根據中國政府有關規定,經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遼寧省人民政府同意,決定自2004年10月22日收市後委託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對遼寧省證券托管經營。據悉,遼證資金黑洞在40億左右,央行已初步同意為這40億買單。信達在半年的托管經營期內主要負責處理遼證的債務債權和重組的前期工作,信達的托管期結束後,遼證將整體由另一家公司接手。遼寧證券為今年第七家被托管經營和行政接管的券商。這次爆出的40億資金黑洞,只不過是把過去遼證所有的債務一次清算,知情人士指出,真正的虧損可能高達70億元人民幣。  

而在此之前不久,新疆德隆集團的股市危機,更牽涉了高達五百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虧損,更致使中國政府不得不以政府擔保和出資的方式來挽救一家私人擁有的非國有企業的上市公司,更創造了一個無法無天的歷史記錄。而近期的中國股票市場大跌更是使得中國證券業危機四伏,人人自危,幾乎中國的證券公司毫無例外地全部陷入了無法為繼的困境。從純粹技術角度上講,中國證券業已經是全面破產,虧損額更高達一千億元人民幣以上。這與技術角度上講的中國銀行業全面破產相互輝映,在全世界金融證券業中「亮出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大約在2001年,我曾對中國一位主管官員談到了中國金融證券業所面臨的危機,儘管在當時,中國的證券業所暴露的問題還沒有銀行業那樣嚴重,但制度上的問題已經顯現。但可惜的是,在當時,因為各種原因,我無法得到跟更詳細準確的中國證券業數據來說服這位中國高層官員,即使是到了目前仍然如此,就在不久前,一些國內學者專家包括一些政府官員在我詢問他們數據時,他們坦率地對我講:我們也無法得到具體並準確的數據,各項研究仍然需要自己去從政府文件和報告中挖掘,然後依靠自己的判斷來分析。

儘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國報紙和公開的渠道整理出了一些令人震驚的數據和消息。僅在2003年,中國證券公司已經整體虧損。根據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55家證券公司成員年報顯示,55家證券公司總體虧損4,700萬元,部份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如民生證券虧損4.67億元,共有5家券商虧損超過億元,其虧損總額達11億元。中國證券公司的年度虧損總額(不包括委託理財業務所發生的虧損)高達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而到了2004年八月,中國證券業的整體虧損已經升高到了驚人的地步,而據一般估計,中國證券公司的年度虧損總額大約為一千七百億元。而事實上,早在2003年初,中國證券業就已經集體虧損超過九百億元人民幣。已將中國證券業的全部資本金消耗完畢。開始了實際上的全面破產階段。正如中國政府宣稱的那樣:「中國證券業用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社會百年的歷史」。不過以我觀點看,中國證券業何止完成了西方國家的百年證券史,簡直是超越,至少在目前,西方證
券業大部份仍沒有破產,而中國證券業連西方國家證券業尚未敢完成的歷史都已經完成了,這豈不是「極大的超越」?

奇怪嗎?就在最近幾天,我還從中國有關部門得到了一個消息,中國政府管理層已批准海南華銀、大連證券、鞍山證券、北京華陽租賃公司、山西華康信託、佳木斯證券、新華證券等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其中,大連證券公司破產案已在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之中,尤其是前一段時間的南方、閩發等大券商動則爆出數十億乃至上百億的虧空更使得資本市場累積的風險相當高。據筆者根據中國官方不完全的公開報導估算,券商僅挪用保證金部份就高達2,000多億。以此計算,中國金融改革成本就已經高達2.54萬億元人民幣。此外,以最保守的估計,中國金融業還需要注資至少1.2萬億元。兩者相加,中國政府財政若要為金融業壞賬埋單的話,至少需要3.7萬億元人民幣。換個通俗的講法是,全中國百姓需要每人付出2,850元人民幣來挽救中國金融業。

中國百姓怎麼就會那麼的不幸?其實,中國百姓的不幸早就發生了。從中國建立證券市場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其悲哀的開始。自中國開始實行股票市場的那天到2004年10月,中國共發行股票融資9,000億,徵收印花稅累計為3,000億元,券商獲得的佣金約為2,500億,合計一萬五千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中國的股民在股票市場上投資了一萬五千億元人民幣。但他們獲得的是甚麼呢?請各位不要吃驚,儘管他們投資了一萬五千億元人民幣,但他們獲得的回報卻只有700多億的上市公司分紅。兩者差額為14,000多億元,其中的絕大部份為股民的虧損值。從另一個角度上看,目前中國的股票市場總價值也不過是一萬五千億元人民幣,而且其中的三分之二是不流通股,掌握在中國政府手中。六千萬股民幾乎都是虧損的一塌糊塗,中國證券市場的基礎幾乎不復存在,在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中,除去欺詐就是極度的投機和賭博,根本就沒有規則和法律的概念。

違法﹑欺詐在今日的中國證券業中幾乎是一個人人皆知的行為準則,去年6月,證監會派交易所對各大券商發出摸底調查,結果發現券商國債違規回購規模達200億。半年之後,在南方證券被行政接管和停止一切國債業務之後,中國監管層發現南方證券在上交所欠庫50億,因而在今年2月25日決定讓中國證券登記公司再次對券商違規國債回購進行摸底。這次的結果顯示,規模已經到達1,000億元了。半年時間,增長400%。今年上半年的財務報表表明,自營倉位普遍較重是券商出現較大賬面損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截至上半年,最先公佈財務報表的40家券商自營證券總額為293億元,其中大多數與年初相比倉位變化都不大。在今年二季度股市與國債聯袂高台跳水過程中,這些券商損失慘重。其中,海通證券自營證券跌價損失就達到3.17億元,申銀萬國自營證券跌價損失1.75億元,國泰君安和廣東證券分別為1.33億元和1億元。有關測算顯示,上半年虧損券商在自營業務產生的虧損比總收入還多,中間值達到-129%,實際上成為它業務虧損的最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剛剛開展的證券委託理財業務也是今年券商的重災區。初步估計,券商委託理財規模大概在1,000億元左右。一般地,券商進行委託理財時對客戶允諾的保底收益至少是6%,高的甚至達到15%。這意味著,即使券商投資市場的資金能夠做到在今年二季度下跌的行情中全身而退
的話,其虧損也將達到200億元。依筆者根據不完全的公開資料估算,今年上半年中國券商委託理財的虧損規模實際上可能超過400億元人民幣,中國倦商已經面臨著整體崩潰,特別是九月份以來的中國股票市場大跌,其損失更有可能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或許有人會問:中國證券市場缺乏法律和規則,券商非法挪用客戶資金,但仍然有著大量的券商資金來源不明,那些維持券商的巨大資金是從那裏來的呢?

其實,這很簡單。在海外的金融人士和學者很少有人真正瞭解中國的政治體制,當看到了中國政府的有關法律和政策時就以為中國的一切都是法律化了,都是制度化了,和西方的金融體系一致了。實際上卻不然。儘管在近年來,中國政府嚴令銀行違規資金進入市場,但由於體制的原因,證券機構與銀行業始終存在著「血融於水」的不法關係,券商的大量資金依然是通過各種途經來自於銀行。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部門,無意不從各自的利益出發,以維護「穩定」發展經濟為名,大肆為所欲為地違反法律。券商從銀行獲得資金的最主要渠道是同業拆借市場。數據表明,截至2004年3月31日,券商從各類銀行,融入短期資金規模達2,222億元,占資金拆借總量的八成以上。券商從銀行獲得資金的另外一條途徑則是人行的再貸款。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人行在處理證券公司托管關閉問題上,一直起著「最後救護員」的作用。從2002年起,人行先後向多家問題券商發放了再貸
款,以幫助它們度過難關,中國政府不斷地使用政府信用和公共資金來挽救違法的券商,同時也不斷地用各種手段掠奪中國百姓的財富。而事實上,這種做法效果極差,不僅縱容了不法券商,而且日益加大中國的金融改革成本,而最終由中國全體百姓承擔損失。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向鞍山證券和新華證券發放的15億和14.5億再貸款,已經隨著它們的破產而化為烏有。而向其他證券公司如南方證券和閩發證券等發放的百億元人民幣再貸款(僅中國政府為接管南方證券這個爛攤子,同時調撥的備用資金就高達80個億),以目前的現狀看,其收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一百多億元人民幣的新增壞帳已經形成。

券商無法無天,中國上市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門同樣是無法無天。不久前,中國財經人士張衛星先生狀告中國國資委就是一例。中國政府故意縱容上市公司以大吃小,違法亂紀。中國上市電廣傳媒以股抵債就充分暴露了中國政府自己違法亂紀,欺詐騙取百姓投資的真實面目。就在張衛星先生根據中國法律控告之後,中國法院竟然駁回了起訴,其理由竟然是「國有股」已被註銷了。而根據中國目前的公司法規定:「第一百八十六條:公司需要減少註冊資本時,必須編製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公司應當自作出減少註冊資本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並於三十日內在報紙上至少公告三次。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九十日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公司減少資本後的註冊資本不得低於法定的最低限額。」

按以上中國公司法的規定,這個操作起碼要走以下程序:股東大會通過減資決議後,才能公告,而公告後九十天屆滿,在沒有其他債權人異議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而中國的司法機構及國資委,上市公司竟然公然藐視法律,為了利益集團的利益連一快遮羞布都不要了。這是如何的無恥和墮落。當一個國家公然踐踏法律,將百姓利益視為兒戲,那麼,這個國家還有甚麼信用和尊嚴?同樣,一個萬億元人民幣的行業之所以僅用十多年的時間就從興旺走向了滅亡,這其中的原因難道還不清楚嗎? 

曾經有人面對中國的證券市場曾經這樣說:中國政府面臨著是治病?還是救命的難題。在中國內部曾有人以中國國情為理由指責西方的證券理論和經驗,但中國真的與世界不同嗎?難道我們因為中國的國情就需要將前人的理論和經驗全部推翻而另起爐灶嗎?記得有位中國官員曾說:」中國不需要因為國情而另外發明一輪子。「從某種程度上講,我非常贊同這位中國官員的觀點,中國需要的是改造自己,而不是以國情為理由放棄前人的經驗。在中國,不是西方經濟理論實行不了,而是中國缺乏自我改造,缺乏合理的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

治病,這對中國證券業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情,但關鍵是治病需要先治理中國的政治體制,需要健全法律,首先要中國政府先遵守法律,而不是為了政黨利益而肆意踐踏法律。唯有如此,中國的證券業才能走出困境,但可惜的是,這不是中國政府的選擇。

救命,這顯然是目前中國政府最重要的選擇,首先,我們從目前中國政府飢不擇食地在中國股票市場全面大跌的時候推出「銀行基金可以進入股票市場,社保基金可以進入股票市場」這個行政措施來看,中國政府已經放棄了未來的長遠利益。眾所周知,即使是在美國和歐洲這些法律健全,監管嚴格的國家裏,銀行基金進入股票市場也是有著嚴格的限制。而在美國,對社保基金進入股票市場更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和限制。百姓將手中的資金選擇到了銀行,其目的就有區別與投資高風險的股票市場,求的是低風險。而中國一旦混淆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這兩類不同性質的企業之後,中國百姓還有自己的安全感嗎?為了當前的穩定,為了政黨利益和少數集團的利益,今天的中國政府可以不考慮未來,可以放棄未來。這就是如今中國政府的「經濟改革創新」,這就是維護社會穩定。

事實上,自從中國開辦股票市場之初,其目標就盯在了百姓的居民儲蓄之上,中國證券市場的功能大致可以這樣來描述:先是某些地方權力機構通過股市向全社會轉嫁當地國有企業的危機;壟斷資本利用股市洗劫社會財富;然後是中央政府看到了利益之後,與地方政府進行權利博弈,企圖分食,在後來,政府各個部門幾利益集團積極參與,形成一個公開的莊家,公然進行欺詐和掠奪。而中小投資者對股市的參與客觀上成了上述兩種實質功能的掩護,他們更多充當的是證明股市合法性的花瓶。在國有銀行和國家財政都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中國證券市場成為為國有企業緩解危機的最好資金來源。事實上我們看到,大型國有企業目前已經成為股市圈錢大軍中的絕對主力,從中石化到寶鋼,再到招商銀行,這些寡頭式的大鱷已經將中國股市變成了他們最好的饕餮場所。雖然這一切都是打著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時髦旗號進行的,但其通過股市緩解財務困境的本質一望便知。在今天,圈錢更成為了中國企業的一個重要目標,中國千瘡百孔的國有銀行也準備拚命擠上中國資本市場這艘風雨飄搖的大船,這可能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不能承受之重,很有可能資本市場救不了銀行,還把自己給弄沉了。在中國,證券市場的唯一功能只能是─毫無約束地透支中國社會的明天。

10月17日,新華社報導「有關部門就收購個人債權及客戶證券交易結算資金作出解釋」。該文對各券商托管過程中發佈的個人債權收購行為做出了解釋,稱個人債務將由有關部門打折收購,(10萬元以下全額收購,10萬元以上部份按九折收購),收購方憑此參加金融機構資產清償。儘管新華社的解釋並未明示事情原委,但明眼人一望便知,目前進行的托管背後是中央銀行對高危券商個人債務問題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在決定付出這一成本後,早已透支的券商再無理由繼續維持。中國的證券業真正地面臨著一次火與血的洗禮。儘管中央政府再次動用社會公共資金來「救命」,但筆者不知道中國證券業的未來會是怎樣。根據筆者幾年的觀察,中國政府動用社會公共資金挽救中國銀行業的結果是壞帳繼續增加,絲毫沒有改善中國銀行業的本質。而這次對中國證券業的「救命」行動又能有多少效果?

我又記起了一位中國經濟學者的一個論斷:中國的經濟改革的矛盾正在向上集中。

中國百姓是否能躲避這個向上集中的災難呢?面對這個嚴重的問題,筆者不知道中國政府會如何處理,但我們會拭目以待。

治病還是救命?病入膏肓的中國金融證券業。

(註﹕中國目前四大國有銀行壞帳;1.68萬億元人民幣(此為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以往剝離到資產管理公司的壞帳:0.8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合計﹕2.54萬億元人民幣。)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五成八被調查單位發生網路安全事件
中台灣工作機會成長  半導體業最多
南台灣企業求才殷切  具業務雙語創意占優勢
章天亮:慈悲與懲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