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城中文學校文化講座介紹中國人生活哲學

標籤:

【大紀元12月12日訊】蓋城中文學校日前邀該校創校校長許翼雲與師生家長談「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並邀該校第七任校長彭森明以及第一任教務長蔣孝瑛,與家長談教學經驗和辦學理念。

曾經任教於馬里蘭大學,並曾擔任台灣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許翼雲,十一月二十四日應邀回到他於三十年前創辦的蓋城中文學校,和該校學子談「中國人的生活哲學」。身為科技專家,並對傳延中華文化不遺餘力的許翼雲表示:中華文化源於儒家和道家,如同二根筷子一動一靜、一剛一柔、相輔相成;後來又加入佛家,因而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奠定了中國哲學的基礎,使中華文化更加鞏固。

許教授表示:大約三千年前,正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黃河流域農業興盛,在技術思想各方面競爭極為激烈,因而蓬勃發展出儒、道兩個學派。儒家講父慈子孝、上下有別、敬老尊賢。「仁」就是兩人互相尊重,是人際關係的基礎。道家由老子開始,講求柔和謙讓。因此當孔子向耄耋之年的老子請教如何能達到永恆時,老子表示自己的牙齒堅硬而逐漸稀疏,舌頭柔軟卻歷久不衰,以此說明了「以柔克剛」的道理。

老子之後的道家繼承者是莊子,莊子崇尚大自然,不拘泥於世俗,聞妻喪而不悲,觀魚而知魚樂於其中。道家的易經講的是陰陽兩極,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易經的八掛講求順應大自然的和諧。中國人由歷代皇朝的興衰和個人生活的起伏,都可用儒道兩家的積極和消極論來調適。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也可見於古代繪畫,不論山水和花草極少畫人,即使畫人,人也僅是大自然中的一小部份,不像西方的個人主義,明顯表現於中古世紀的人物畫中。現代社會各種衝突大都由於過度注重個人,中國哲學裡的容忍謙虛以及講求和諧,正是解決紛爭之道。但形而上的儒、道兩家無法幫助生活貧困的大眾,於是佛家因應而生。佛家講因果報應和生命輪迴,簡明易懂,為一般社會大眾普遍接受,因而與儒、道成為兩千年來中國生活哲學的三大學派。

文化講座完畢之後,許翼雲及其夫人蔣孝瑛,以及前一晚甫由台灣清華大學返美渡假的彭森明教授,一同為蓋城的老師和家長們主講另一場座談會:「瞻前顧後 — 蓋城中文學校的歷史與發展」。

許翼雲首先表示:一九七四年他們由七個中國人的家庭開始,創辦了馬里蘭州第一所教育局立案、有學分、且非營利的中文學校。現在大華府地區有幾所中文學校都是由蓋城延伸出來的。當時的家長們都很投入,相處得很好,因而成為一群好朋友,彼此戲稱「蓋幫」。蓋幫的幫主是創校校長許翼雲,第七屆校長彭森明自然是蓋幫的「七袋長老」。

彭森明曾任馬里蘭大學教授,去年自美國聯邦教育部退休後,應邀返台為台灣教育奉獻心力,現擔任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並積極為台灣發展「教育研究資料庫」。彭森明提到蓋城中文學校曾是全美中文學校的榜樣,亦曾主辦全美中文學校聯誼會。他強調中文學校應該要以自己的特色來設計課程,多多利用僑委會所提供的各種資源,以漸進式的教學提升學生學中文的興趣,讓孩子由生活中相關的活動學習語文,進而融入中國人做人處事的道理。

在回應家長有關注音與拼音的問題時,彭教授表示:注音是中國文字的基礎,有助於造字和發音,學好注音之後再學拼音就不難了。同樣的,學好正體字以後再學簡體字,絕對不是問題。教師應利用小孩子良好的記憶力去記誦趣味性的故事或兒歌,如此可以很快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





許翼雲的夫人蔣孝瑛曾是蓋城第一任教務長及老師,她強調家長必須儘量在家中與孩子說國語,幫助孩子習於中文的聽說讀寫是家長的責任,中文學校上課時間有限,家長若不肯幫忙,學生就學得很慢。她並主張中文教材不必局限於課本,且應與美國文化結合,她更鼓勵家長以讚美來引導孩子學習中文。

蓋城現任校長林秀蘭也指出:語言的學習必須生活化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海外中文學校由於學生的中文程度和文化背景特殊,因此教材不宜完全比照台灣的課本,教學上也不應把學生當成純粹的中國孩子來教,教師應以彈性化的教材和教學方法來進行中文教學,不必為了顧及課本進度而趕課,同時應以生活化及趣味性的課外讀物和活動,提高孩子學習中文的動機與興趣。

彭森明教授覺得蓋城中文學校現在的氣氛相當良好,他相信在林秀蘭的辦學理念下,該校必能有美好的前景。

蓋城中文學校位於馬里蘭州的Quince Orchid High School. 網址如下:http://www. GaithersburgChineseSchool/ 聯絡電話為301-519-1777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灣會館10月2日文化講座
毛先榮為蓋城學子談中華書畫常識
鋼琴獨奏會 慶祝五月亞太節
美國首都慶祝法輪大法日 各族裔感恩師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