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因應東協經貿新局 台經濟部多管齊下減輕衝擊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12日電)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展多邊貿易機制的同時,全球各地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未曾稍歇。東協在亞洲的積極擴張,讓被排除在外的台灣面臨挑戰,台經濟部已著手評估新情勢可能帶來的衝擊,除循 WTO機制減輕區域整合壓力,也將輔導廠商透過全球布局和產業升級,尋求發展利基。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11月底與中國簽署貿易協定,預定2010年把7000項貨物關稅降低到0至0.5%; 東協明年起將與日本、南韓正式展開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與澳洲、新西蘭、印度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也搬上檯面;一旦東協成功在亞洲建立起有30億人口的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市場,唯一被排除在外的台灣,勢將面臨經濟邊緣化的危機。

為因應這個東亞新情勢,台經濟部已指示工業局、國際貿易局、投資業務處進行研究,評估對台灣經濟可能帶來的影響。

經濟部長何美玥表示,面對東協加一或加三的局勢,台灣的因應方式只有兩個,一是加入,二是設法「讓高牆倒下」,亦即透過 WTO 多邊機制,拆掉高築的區域貿易藩籬;未來歐盟、美洲自由貿易區與東協這三大自由貿易區之間的互動,也必須走這條路。

經濟部政務次長陳瑞隆分析,由於東協與中國對服務業開放的立場都較保守,雙邊服務業互補性也不高,簽署FTA對服務業市場影響不大,初期效益仍在貿易層面,從雙邊FTA標的項目來看,與台灣產品仍有市場區隔,短期之內對台灣的影響不致太大。

不過,一旦「東協加三」完成,東協與日本和台灣主要競爭對手南韓建立自由貿易市場,台灣勢必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何美玥說,未來幾年內,台灣廠商要做的因應準備,除了提升產品競爭力,讓台灣產品「好到別人不能沒有我們」,還必須透過對外投資與全球化布局,減輕可能的衝擊。

陳瑞隆指出,全球布局是國際經貿趨勢,美國、日本都是這麼做,台灣廠商過去幾年也積極進行。台灣在中國、東協國家的投資不少,東協與中國簽署 FTA 後,已在中國、東協投資的台商可以同蒙其利,安排產品從 FTA 國家出貨;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東協、中國市場這塊,台灣至少比歐美國家有利。

經濟軟極關注 WTO新回合談判進度,致力與其他國家簽署 FTA,都是為排除貿易障礙,協助台灣廠商營造有利的競爭環境。官員表示,未來台灣經濟的挑戰,在於產業升級速度夠不夠快,除了要求台商「根留台灣」,更要設法讓留下來的產業能夠創造高附加價值,才能因應未來挑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