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沙克勒館展覽 印證東西方瓷器貿易歷史

標籤:

【大紀元12月19日報導】小小博物館大大有意思連線報導(中央社記者紀錦玲華盛頓特稿)儘管政治上,美國人對伊拉克懷著愛恨情仇,貿易上,美國對中國出現巨額貿易赤字,但文化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華府史密森博物館系旗下的沙克勒館,最新一輪的展覽四日開幕,即印證了一段東方與西方瓷器貿易交流的歷史。

沙克勒博物館(Sackler Museum)新展覽主題是「從中國到伊拉克,製陶業的貿易、技術創新」(Iraqand China:Ceramics,Trade, and Innovation)。

這次的主題展將持續到明年春天四月,共展出六十件陶瓷、玻璃製品與紡織品等。包括早期伊拉克的青花、彩釉陶瓷;除了沙克勒博物館本身收藏外,還向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柏林的Museum FurIslamische Kunst博物館,以及同屬美國史密森博物館系(Smithsonian)的兄弟館弗利勒(Freer Galleryof Art)借展。

沙克勒博物館導覽員表示,早在歐洲人發現新航線、新大陸前,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已成功主宰航海貿易,從中國到波斯灣,回教商人在中國建立專屬港口,由東方市場供貨,將大批中國陶瓷、生絲、茶等商品航運到兩河流域,也就是現在伊拉克地區,巴斯拉(Basra)是當時最大的中東貿易港。

根據沙克勒博物館提供資料指出,最早中國外銷到中東的是樸素白色瓷器,後來由巴斯拉陶藝家模仿製造,加上他們的創意,將鈷製的深藍顏料畫在白色陶器上。

在市場需求與貿易交流下,後來中國也發展出青花瓷(blue-and-white ware),到中國元朝時更大規模製造、運銷到回教世界。

最早,中東人欣賞中國白瓷透光細緻,但當地陶土與燒製技術是無法做出像中國白瓷那樣細膩光澤的作品,於是伊拉克的陶藝家就大膽運用「錫釉」(tinglaze)塗在黃色的陶土上,後來又發展出鈷製深藍顏料,畫上美麗的幾何圖案、植物圖飾,以及祝禱的文字等。

接著,伊拉克的陶藝家又融合回教的玻璃燒製技術,利用銅、銀氧化來裝飾陶瓷器,經過兩次釉燒後,陶器表面出現如黃金般燦爛光澤,效果驚人。

中國到波斯灣的海上絲路貿易,歷經數百年的漫長歷史。沙克勒博物館這次展覽,說明了早期東方與西方相遇的一個歷史片段。



相關新聞
香港蘇富比2004秋季拍賣  成交總額歷年最高
不識是寶 明朝瓷器載食物
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