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天才腦子之秘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訊】愛因斯坦的大腦結構一直受到後人的矚目。據江南時報報導,愛因斯坦仍然在世時的1951年2月,他到美國波士頓的麻州綜合醫院接受最新的腦電圖儀(EEG)檢驗。當愛因斯坦在心裡解一元二次方程式,儀器指針就劇烈地上下震盪。當愛因斯坦回答道,他聽見了雨聲,想起雨鞋套忘在家裡了,儀器指針便無法偵測到任何訊息。

一直到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醫院撒手人寰,死因是腹腔大動脈破裂。之後,獲得了好友兼遺囑執行人內森及愛因斯坦長子漢斯的同意,醫學界曾就其大腦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漢斯與內森的條件是﹕研究結果必須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病理科主任哈維醫師的記錄指出,愛因斯坦的腦子重1230公克,低於男人的平均值,並不出眾。哈維簡單地測量了這個腦子後,除了拍照存真,還請了一位畫家為它做素描。然後,他將整個腦子切成240塊,每一塊的位置都有詳細記錄。並選擇代表腦子各個部位的腦塊,制作一組切片,固定在供顯微鏡觀察的玻璃片上。

於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分別裝進了10個儲存組織學切片的盒子裡,以及兩個大玻璃瓶中。哈維將切片分送給他認識或信任的研究人員。齊默曼得到了一盒,因為哈維在耶魯醫學院上過他的課。

齊默曼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非常正常,但是他的大腦比同年齡的人更為健康,退化的跡象較少。學界對於天才與一般人的大腦究竟有什麼差異,從來沒有定論。直到1985年,第一篇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報告才問世,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家戴蒙(Marian Diamond)教授領銜。她的團隊檢驗了四塊愛因斯坦大腦的皮質,分別代表左右前額葉上段與頂葉下段,以另外11人做對照組。

他們發現,愛因斯坦的左頂葉,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的比例小於常人。神經膠細胞是神經元的支援細胞。根據過去的研究,哺乳類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比例,從小鼠到人有逐步降低的趨勢,有些學者因而推測,神經元執行的功能越復雜,越需要神經膠細胞的支持。也就是說,在哺乳類中,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比例可當做反映智力的量表。推論他的思考模式基本上反映了頂葉下段皮質的功能,因此愛因斯坦的革命性成就,與這個組織學發現有因果關聯了。

第二篇研究論文發表於1996年,作者是阿拉巴馬大學柏名頓分校神經學助理教授安德森(Britt Anderson)。他發現,愛因斯坦的右前額葉皮質(運動區)比對照組薄,可是皮質中的神經元數量與對照組無異。換言之,愛因斯坦的大腦皮質中,神經元密度較高。這表示愛因斯坦大腦皮質神經元有較佳的傳訊效率,因而可以解釋愛因斯坦的超卓天才。

由於哈維在切開大腦之前拍攝的照片與記錄,借給了加拿大漢米爾頓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維特森博士(Sandra Witelson)。使得維特森博士雖僅取得19塊愛因斯坦的大腦,可是因此她得以研究愛因斯坦大腦的整體形態。

維特森指出,愛因斯坦大腦的頂葉異常發達,在形態上也有特異之處,例如側腦裂並不明顯,特別是左半球。因此頂葉下段皮質中的神經元易於相互聯系,我們的視覺 -空間認知﹑數學思考﹑運動知覺,極端依賴大腦頂葉下段皮質,愛因斯坦在這些認知域中表現的超卓智力……也許與他頂葉下段不尋常的形態有關。

1999年,維特森這篇論文在知名的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Lancet)發表,維特森立刻成為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對象,聲名大噪。一位漢米爾頓名流捐款100萬美元給她做研究,校方籌集了相對基金,並設立一個神經科學講座教授職位,由維特森擔任主持人。@(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王康: 我們的精神坎陷
愛因斯坦親筆論文拍賣新台幣5百萬元
NASA砸巨資 委託SpaceX協助「銷毀」太空站
研究:新型油漆既能淨化空氣又能自我清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