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差異懸殊 單一貨幣制仍屬紙上談兵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12月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7日綜合報導)東協十國與中日韓領導人的「十加三」會議上月底在佬撾落幕,除宣佈「新行動計劃」外,東協並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FTA),引起各方關注,但協定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對亞洲仿效歐元區經濟整合模式及單一貨幣等重要議題卻隻字未提,可見朝單一貨幣制仍是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根據彭博社專欄作家William Pesek Jr.指出,東南亞國家深知,如要與美國及歐洲相抗衡,形成實際經濟影響力,就需要擴大規模,這也是由規模不小、十國組成的東南亞國協 (東協),將亞洲三個主要經濟體中日韓拉進來的主要原因。

亞洲突如其來的急於成立自由貿易區,外界看來不是甚麼值得興奮的大事,成立自由貿易區絕對是好事一樁,東協與中國上月底同意降低1000億美元商品關稅,為五年內建立自由貿易區鋪路。

問題在於,東協與中國的協定不包括鋼鐵、汽車與糖等敏感商品,也避開服務業及貿易非關稅壁壘問題,因此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作用。

可以想像,日本明年4月與東協展開自由貿易磋商時,將竭力保護本國農民的利益。

亞洲的貿易現狀令人不得不懷疑自由貿易是否仍存在,亞洲實際需要的是歐元區的經濟整合模式,甚或是單一貨幣,可惜東協會議完全漠視這些重要議題。

亞洲開發銀行行長千野忠男指出,「隨著全球化進程,經濟周期的趨同性將加強,以更少的貨幣進行跨境,特別是區域交易的優點將增加。」

成立區域單一貨幣有助於減少影響成長與嚇退投資人的外匯障礙,也可增加各國經濟趨同性,將借貸成本、財政政策與通貨膨脹變化更加趨於一致,債券殖利率在整個亞洲也可能下降。

歐洲已先行了一步,拉丁美洲刻在洽談中,波斯灣國家也有意成立單一貨幣,亞洲成立「亞元」還會遠嗎?事實上仍是遙不可及。

雖然東協一致催升亞元,但做起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成立單一貨幣的理由很簡單,亞洲人口眾多,也是經濟成長最快的地區,足以與美元、歐元相抗衡,而實現單一貨幣的道路之漫長恰好反映出亞洲各國的經濟整合只是紙上談兵。

東協上月底在佬撾召開會議凸顯亞洲政經發展的差異。首先是各國經濟發展極為懸殊,包括工業化的日、韓,以及貧窮國家如柬埔寨、緬甸,再者為維持單一貨幣的穩定,必須如同歐盟各會員國簽訂穩定及成長協定,意謂各國必需控制財政收支平衡,這對菲律賓等長期為預算所苦的國家極為困難。

更何況,東協區域內各國政治差異,例如緬甸由軍政府所統治、佬撾為共產國家,以及菲律賓的民主脆弱不堪等都是影響維持單一貨幣穩定的重要因素。

此外,亞洲還需要一個中央銀行,為汶萊、柬埔寨、中國、印尼、日本、佬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南韓、泰國與越南管理貨幣政策,有哪個銀行家曾經想過這是多麼艱巨的任務。

但部份觀察家仍抱持樂觀態度,菲律賓前財長、現為亞洲管理學院 (AIM)院長的狄歐坎波指出,「只要存在經濟上的意願,政治意願最終將帶來類似歐洲的整合,東協的動議證明該區有意進行整合。」

亞洲如果實現經濟整合將使得歐洲的經驗微不足道,確立了歐洲經濟及貨幣統一的馬斯垂克條約於1992年簽署時,歐洲並不像亞洲般存在如此複雜的政經差異,更何況還有落後的金融市場及貧窮問題,而部份東協國家甚至還未成立債券市場。

歐洲迄今也幸運迴避過去諸多單一貨幣的失敗經驗,例如1965年拉丁貨幣聯盟因會員國經濟出現問題而崩潰,此一聯盟的成員包括比利時、保加利亞、法國、希臘、意大利及瑞士,此後,斯堪地那維亞貨幣聯盟於1873年成立,並於1924年告終。

亞洲希望能夠避免發生類似的不幸,此舉意味著在可預見的未來,亞洲將避談統一貨幣。

回想歐盟當初十二國歷經千辛萬苦才使用單一貨幣的經驗,亞洲單一貨幣的誕生還有漫漫長路要走,至少歐元一時之間不用擔心來自亞洲的競爭。

相關新聞
十二月二日全球財經要聞
金價漲破每盎斯456美元  創十六年來新高
美元持續走貶  歐元等主要貨幣匯價再創新高
花旗下修美元匯率值  美林預測美元明年回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