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回歸理性 公投寫歷史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特稿)臺灣選戰昨晚沸騰至最高點,今日投票日應回歸理性,從藍綠雙方的政見、政績決定投票,另項更重要的抉擇,則是台灣首次舉辦的公民投票,過程雖一度被選戰的煙硝所掩蓋,但是,選民切勿忘卻其公投權利,因為這才是真正影響台灣未來走向的最重要投票。

部分在野人士以「違法公投」為由,主張「拒領公投票」;其實,兩者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公投投票率過低,是民眾參與不高或放棄自我權利,這與違法何涉?如果公投是因違法需要加以「懲罰」,那也要經由法律與行政程序,對於發動與執行公投者定下罪名,用拒領公投票「裁判」違法,理由牽強,也不尊重法治。

民眾應該進一步釐清,所謂「抵制公投」,表面雖是針對公投,但背後深層考量,仍是著眼於總統大選,所採取的反動員策略,目標是政治、政黨利益,對象是個人、而非國家;部分民眾或許質疑合辦公投亦有選戰因素,但反過來說,如果朝野一致支持公投,公投對選情豈會有任何漣漪效果?

若無人訴求拒領公投票,又怎能凸顯部分在野人士對公投態度的遲疑與保守?藍綠雖為總統大位打得難分難解,但來台超過七百位的國外媒體記者,以及三十個主要學術團體與智庫,除了關注選情外,較多的觀察與詢問重點,則是這次的公投過程,因為無論是強化國防與對等談判,投票結果有無過半,或是同意與不同意的比例,國際社會都已經要開始為台灣打分數、寫成績。

從結果論來看,公投如果未過半,國際社會的可能反應,最中性的判斷是民眾參與感不高,但是亦有可能出現衍生性的詮釋,例如:多數台灣民眾對強化國防與對等談判有所遲疑,甚至是對民主制度的怯懦,或者受到中國的壓力而有所屈服。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均非正面,這對台灣的民主形象與政治改革,也將是一記重擊。

更嚴重地,對友台國家如美國等,也將進一步激盪其內傚中與友台的力量消長,長期而言,將因台灣缺乏確立主體的決心,而削弱國際社會協助台灣的聲音,整個台海情勢也將有質變之虞;為了總統大選,讓公投成為政治祭品,政治人物顯現自私、短視,但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台灣民眾,不應隨之起舞,相反地,無論基於自保亦或為後代安全福祉,奠定首次公投,突出具高度宣示性的結果,才真正符合台灣的利益。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