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掌故——街道名稱的由來(三)

賢溢 整理

人氣 87
標籤:

「文咸西街」Bonham Strand West

文咸東街位於中區,街口在皇后大道中近威靈頓街口,向西伸展,接回皇后大道中。文咸西街是在文咸東街末段起,向西伸展,接德輔道西。

「文咸」是香港第三任總督Sir Samuel George Bonham的中文譯名;又譯為「般含」。1851年12月28日中區皇后大道中大火,燒毀了470座中國式樓宇,死傷30多人。當時皇后大道中的北面一帶是海灘,為了方便清理火場的瓦礫,文咸總督下令將瓦礫用作填平海灘。這就是文咸東街近皇后大道中一段向下傾斜的原因,也就是文咸東街不用Street而用Strand一字的原因;Strand是海灘而不是街道,這等於說明文咸東街和文咸西街是由海灘建築而成的。

「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

羅便臣道位於港島半山區,東面與花園道相接,向西延伸至巴炳頓道止。是紀念第五任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Sir Hercules Robinson),1859──1865。

羅便臣是Robinson的音譯。1861年1月19日,夏喬士‧羅便臣到界限街正式接收九龍半島。因此當初將界限街以南的一條馬路命名為羅便臣道,後來港島半山區又築了羅便臣道,在郵遞地址上均需註明「九龍羅便臣道」和「香港羅便臣道」!因此為避免混淆,後來到1907年便將九龍半島的羅便臣道改名,用另一位港督彌敦(Nathan)之名來命名,以免和港島半山區的羅便臣道相混。

當時治安不好,他整頓警隊,成立輔助法庭,建造新監獄,使治安有改善,他在任期間,發行香港郵票和貨幣;興建本港第一個水塘;發展金融業,多家銀行於他在任期間在香港成立。但他在任期間亦大力發展鴉片貿易,使他港督生涯蒙上污點。

「麥當奴道」MacDonnell Road

麥當奴道位於中環半山,西起花園道,東接堅尼地道。以第六任港督麥當奴(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 1866──1872)的名命名。他在任職其中一個最大的成績是應華人的要求,成立「東華醫院」,改善華人的醫療服務。

「堅尼地道」Kennedy Road


堅尼地道的街名來自第七任督堅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1872─1877。這條街位於中環半山至灣仔。由於當時只有一條皇后大道,不能應付需要,故此在半山開闢了這一條堅尼地道。

他上任時,面對走私活動而實施封鎖海港。他動工興建大潭水塘,在海港上建設鶴咀、青洲和歌連臣角三座燈塔。他任內積極開闢土地,填築了西區岸邊土地。這片沿海的新填地稱為堅尼地城。早期港島北面海邊的街道英名多為「Praya」,中文稱「海旁」,因此堅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為堅尼地城海旁。「praya」一字不是英語,而是葡萄牙語,所以一般英語辭典沒有收錄。「海旁」和「praya」都是指海濱一塊條狀土地。

「軒尼詩道」Hennessy Road


軒尼詩道是以第八任總督軒尼詩爵士(Sir John Pope Hennessy)1877──1882命名的。軒尼詩道位於銅鑼灣與灣仔,東面接連怡和街,西面連接莊士敦道,是在軒尼詩總督離任後二十年,約1920年才正式命名的。軒尼詩於任內其間,頒布了《公司條例》、《中國移民絛例,》及《華人歸化英籍》法案等。他允許當時的華人在中區興建商店及建築物,對該地區的建設有重大貢獻。另一方面,他亦委任第一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伍廷芳入立法局,並准許華人申請歸化入英籍,由此可見當時華人的地位慢慢提升。軒尼詩爵士任滿離港後轉而出任毛里求斯總督,軒尼詩道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寶雲道」Bowen Road

寶雲道是紀念第九任港督寶雲(George Ferguson Bowen)1883──1885。他在任其間,鋪設了一輸水管,從大譚水塘經灣仔峽到半山濾水池。為使工程順利完成,所以開闢一條小路,從黃泥湧峽到中區半山,後來這小路擴展為一條馬,並以寶雲來命名。他任職其間,任命第一位衛生督察,組成一個衛生委員會;又委任了第一位華人太平紳士。他又立例嚴禁華人攜帶及收藏武器。 (待續)

(香港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香港掌故——「香港」命名的由來
香港掌故——街道名稱的由來(一)
香港掌故:街道名稱的由來(二)
布拉格跨年遊 看古老建築、逛聖誕集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