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改良植物 中研院研究有成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9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17日電)台灣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秀敏多年研究發現蛋白質運輸到葉綠體外膜的通道,可做為日後以生物科技改良葉綠體產物的基礎。為提昇開發中國家人民營養巫的黃金米;以及歐美為了改良炸薯條口感而研究改變馬鈴薯澱粉酵素的組成都是這類研究的重要應用。

根據生物學,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陽光的能量,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澱粉,供植物及動物的食物來源。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地方為葉綠體,因此葉綠體是陽光傳遞生命的媒介。

葉綠體除執行光合作用外,還負責合成動物無法自行合成且不可缺少的胡蘿蔔素及一些氨基酸。葉綠體之所以能行光合作用以及合成胺基酸,主要是它含有許多特殊功能的蛋白質,而這些蛋白質大多是在細胞質中合成,再被送入葉綠體。因此這個運送的過程必須有很高的正確性,葉綠體才能有正確的工具來執行工作。

李秀敏表示,科學家過去研究,存在葉綠體外膜的蛋白質負責調控葉綠體與細胞內其他胞器的交流,也參與胡蘿蔔素及半乳糖脂等重要產物的合成。如果想要利用遺傳工程及轉殖作物的現代生物技術,來改良蛋白質的性質,期望它們的產物更符合人類的需求,就必須將改良過的蛋白質,正確送到葉綠体體外膜,發揮蛋白質的功能。

李秀敏的實驗室在過去幾年的研究已找出外膜運輸的導引訊息,這次所發表的研究結果是先以化學交聯的方式,找到蛋白質運輸到葉綠體外膜的通道,而發現葉綠體外膜蛋白與葉綠體內部蛋白,是用同一個通道。

隨後再以試管中膜脂蛋白重組的方法証明此通道的正確性及功能性,並發現葉綠體外膜蛋白除此通道外,不需其他任何輔助受器,而這些輔助受器對葉綠體內部蛋白的運輸卻是必需的。

李秀敏舉例,假設某人知道某區域有金礦,也有新型機具,但不知到達金礦的正確路徑。找到蛋白質運輸到葉綠體外膜的通道,等於有地圖和地址,就能抵達金礦。而國外研究的黃金米也是好例子,因為稻米中原本沒有胡蘿蔔素,因此如何正確地把胡蘿蔔素送入稻米基因中就非常重要。

在歐洲已研究多年的改良炸薯條口感,主要是改變馬鈴薯製造澱粉的酵素,每改良一種酵素,就會產生不同組成的澱粉,炸薯條的口感便不同,這是歐洲食品業非常重要的研究,對植物學來說也是很重大的突破。

相關新聞
台灣蘭進軍 美農民眼紅
呂秀蓮:災區政府應短時間內封山 遷村
呂秀蓮:她的移民海外構想一定會付諸實行
走錯方向的生技產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