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聞分析╱台商利益不等於台灣利益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平宇╱特稿

2005年過年包機昨日首航,創下五十五年來兩岸民航機直航先例,許多人稱這是「歷史的一刻」,並為此雀躍不已。

但古今歷史總在意想不到處轉折,這一刻值得歡喜?或應該嘆息?經驗告訴我們,當下無法立判。

隨手舉幾段歷史看看,一九四五年美、英、蘇三國首領齊聚黑海畔的雅爾達,達成協議拉攏蘇聯對付日、德,當時羅斯福與邱吉爾也自信滿滿,自認站在歷史關鍵的一刻,但是後來事實證明,這一刻也同時種下全球四十年冷戰的後果。

同樣的,一九四九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萬頭攢動的狂熱群眾,聆聽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演說後熱淚盈眶,人人也自認見證了歷史的一刻,但誰又想到,這一刻造成十餘年後成千上萬無辜人民化身文革白骨。

再看一九九七年的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歷史的一刻」呼聲再度響徹雲霄,但此後香港經濟因中國磁吸嚴重衰退,五十萬人被迫走上街頭爭取民主,不少港人甚至衷心希望,回歸的那刻永遠不要到來。

香港的殷鑑不遠,台灣又豈可輕易忘記,盲目為包機直航拍手慶祝。

這次過年包機因中國台商返鄉需求而起,但台商到底佔台灣人口比例多少?至今沒有具體統計,光上海一地,即有四十萬到一百萬人不同的懸殊估計。

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如何台商總數都不會大於台灣人口的總數,因此台商的利益不應該超越台灣全體人民的利益。

這次的過年包機,在政府民間一片渲染下,讓人感到迷惑,彷彿台商的便利即是全民的福祉,台商的利益,就是台灣人民的利益。

但這難道就是包機的真相?背後隱藏的國安問題、台港航線被中國國內化等問題,民間或許無法釐清,但政府豈可也盲目的自我陶醉,甚至輕易棄守過去長期堅持的底限,只為營造兩岸緩和的假象?

包機當初因台商返鄉需求而起,但昨天的首航顯然衍生許多額外問題。

比如,有台商純粹為參與「歷史的一刻」,當天包機來回,根本不是基於需求;又如,旅行團、非台商甚至是外傭都堂而皇之的搭上包機。

這本是開放包機勢必隨之而來的狀況,但政府若執意營造「雞啼春暖」的氣氛,不願就自我設下的規範嚴加取締,這是何等失職?

2005年的1月29日,包機直航被賦予歷史意義,這對往後台灣的生存發展將造成怎樣的影響?回答這個問題時,應該少點盲目的幻想與激情,多點理智與嚴肅,因為歷史的一刻,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歷史最嚴酷的檢驗。

只希望未來檢討這次歷史包機時,看到的不是充綵誤情緒的歷史。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