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反擊反分裂法 台籲國際伸援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月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針對中國擬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台灣外交部長陳唐山昨日痛批這是「三個虛構」,他呼籲國際社會不應該對「一中政策」噤若寒蟬,姑息只會造成兩岸更為緊張。

陸委會主委吳釗燮也認為,國際如果不再正視,施壓中國停止這項立法,恐將影響兩岸對話與協商。他還說,中國向來對台採取軟硬兼施策略,即使這次兩岸達成過年包機協議,並不就代表台方願意接受「反分裂國家法」,台方一貫的立場是追求兩岸和平穩定,中國如果片面改變現狀,台灣絕不坐視。

新聞局昨天為國際媒體舉辦「反分裂國家法VS.區域和平」說明記者會,邀請陳唐山、吳釗燮以及國防部副部長蔡明憲等參加。

陳唐山表示,「反分裂國家法」是建立在虛構的「一中原則」、虛構的「內政問題」,以及虛構的「和平統一」等三大虛構基礎上,這項立法不但將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衝擊,也是片面改變台海穩定現狀,國際社會應該共同關注。

蔡明憲從軍事角度分析指出,中國此刻急於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意在消解內部對台政策分歧,對外則可以表明國家統一決心,並為其未來可能武力侵台,建立法律基礎。

吳釗燮則憂心認為,國際社會至今對中國打擊台灣的行為毫無表示,如果再不加以制止,實為鼓勵北京政府持續甚至擴大對台文攻武嚇。

吳釗燮強調,雖然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對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回應,應視最後的條文內容而定,但若真要等到條文正式公布,可能「為時已晚」,此論點獲得蔡明憲的呼應。

蔡明憲說,從亞太區域安全角度,台海問題與區域安全發展息息相關,如果區域各國或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對台敵意及動作採取漠視或姑息態度,形同對中國傳達錯誤訊息。

當國際媒體提及「台灣關係法」,吳釗燮說,「台灣關係法」的精神在保障台灣人權與自由,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則是為使用武力找藉口。

陳唐山警告說,歷史上納粹德國曾經高唱「自然疆界論」,國際間姑息的結果就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呼籲國際社會應一致制止中國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才能確保亞太地區的和平與民主。

至於台方因應策略與作為,吳釗燮說,台灣的中國政策目標向來是減少兩岸誤解,經由正常化互動,建立彼此互信,今年政府將籌組「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凝聚全民對兩岸議題的共識,並積極尋求機會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防止衝突發生,在此努力過程,中國應該停止立法,否則將有礙降低兩岸緊張關係。

**定義台海現狀 須搶回發球權

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特稿

中國人大擬於三月間展開反分裂國家法的立法,但熟悉中國政制者均知,所謂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過是「橡皮圖章」,整個草案早在北京政府的口袋。破壞台海現狀的舉措已然展開。

國際社會對此似存姑息氣氛,美國政府雖呼籲莫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卻未直接針對反分裂法;表面理由是條文內容還沒底定,可是,一旦中國人大完成立法後,生米早已煮成熟飯,國際社會再如何抨擊,為時已晚。

法案雖未出爐,但意圖卻已於名稱揭露,因為中國先將兩岸狀態界定為「統一」,才會有衍生的「反分裂」問題。換言之,光從名稱本身,中國已對台海現狀逕行定義,並立法賦予北京政府為兩岸爭議進行仲裁與執法。這種形同「片面改變現狀」的動作,其實已與美國維持亞太穩定的利益高度衝突。

反分裂法的本質就是中國試圖化被動為主動,目標在「制美抑台」,爭取對台海現狀的解釋權。

美國政府並非不知道中國的戰略手段,但面對國際反恐合作、朝鮮半島情勢,乃至南亞賑災的國際參與等,在政策目標的優先順序上,美國確實不希望此際將台海議題提前處理。因此,中國趁機「打秋風」的動作,白宮方面眼前較難強烈回應。

然而,對台灣這卻是生死攸關的課題,如待國際社會「回神」,洞悉反分裂法的伎倆,那也早為既成事實;與其坐以待斃,政府須積極以對,昨日國安首長向國際媒體的訴求,只算開端,台灣應儘速印製說帖發放,或遊說主要國家的國會部門,向其行政部門施壓,要求積極表態。

美國雖扮演台海的戰略平衡者,但當天平一方的中國不斷進逼造成失衡,恢復平衡之法只有二途:一是美國讓步並改變對台施壓,再者便是台灣也必須提高分量,加重籌碼,如此居中平衡點的美國,才不致出現不利於台灣的「位移」。因此,針對防衛性公投、憲改、正名,乃至「四不一沒有」等政策,政府也應彈性運用,這才有助美國借力使力要求中國自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