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知風草協會 傳遞台灣人最無私的愛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10日報導】台灣之愛 柬埔寨紀實系列專題五(中央社記者徐毓莉柬埔寨十日專電)沒有高曝光率與充裕經費,因想要改變的信念,楊蔚齡匯集台灣人的愛心,成立知風草協會,並在柬埔寨設立流浪兒童之家。這裡的每個孩子都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在當地服務的台灣人,因為一顆無私的心而踏上柬埔寨土地,將憐憫化為最實際的行動,用他們的生命改變這裡。

柬埔寨,一個被血洗過的國家,即使戰後多年,許多地區仍是物資匱乏,為了讓失學者進入學校有書讀,讓流浪的兒童、婦女不必再沿街乞討,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在一九九六年成立,協助戰火重生的柬埔寨貧童受教育。

從貧困華裔助學、改善學校硬體建設、師資培訓、成立中文圖書館、至一九九九年更設立「流浪兒童之家」,陸續收容超過百名街頭流浪兒童,二零零一年開辦職訓中心,提供米糧讓學員安心上課,為許多貧困家庭及不幸婦女提供一技之長,免於飢餓。

九年來,知風草一批批的工作夥伴,走遍柬埔寨的窮鄉僻壤,上山下海,實際參與協助這些戰後餘生的人們,獲得起碼的生活,並爭取受教育的機會,讓他們有朝一日能改變命運。

也因此,當知風草協會在柬埔寨創辦柬文中學時,包括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台灣路竹會、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援外團體參與的「台灣之愛─柬埔寨聯合服務」,也在柬文中學落成典禮當天來到柬埔寨,從教育、醫療、身障輔具等各方面協助,發揮人道救援精神,共同展現台灣人無國界的愛。

七十年次的劉淑菁,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專員,當同年齡的女性正開始踏入五光十色的社會時,她在柬埔寨邊境,訪視貧病家庭,提供各種可能的協助;社工系畢業的她,每天頂著大太陽,往來許多村落,路上遇到曾經訪視過的個案,親切地以簡單的柬埔寨語言溝通。

問她辛不辛苦,她告訴中央社記者,做得很開心,不過,有時因為語言溝通需要找翻譯,有些孩子遇到翻譯反而有距離,讓她覺得很多忙幫不上。她心中的熱度與對生命的尊重,為柬埔寨邊境燃起希望。

流浪兒童之家老師彭碧蓮,在台灣擔任老師,四年前就在柬埔寨知風草服務,四年後再次回鍋當院童們的「媽媽」。

她說,在台灣,工作所得不多,能做的也不多,因為願意來到這裡的人不多,她來了,「可以比在台灣做更多的事」。

知風草流浪兒童之家有四十六位院童,他們過著自給自足的農家生活,種菜、養豬、曬榖,這些安排,除能節省經費,更希望養成孩子們勤勞的習慣。

知風草表示,兒童之家的廚房每天買菜錢只需約新台幣七百元,即可供應院童、職訓老師、當地員工近七十人的伙食。

流浪兒童之家,像是波貝地區的世外桃源,對許多村民而言,流浪兒童之家可以給孩子未來更多的希望。

知風草工作人員到一個個案家中接孩子到流浪兒童之家時,做媽媽的露出笑容對孩子說,「那邊有吃有喝,不必在家受苦了!」

十一歲的莉娜,母親難產,因為少一百泰銖,醫院不願醫治,母親難產而死,莉娜住進流浪兒童之家一天後又重新回到家中,因為她以為住進流浪兒童之家後,機構會有米糧給家人,也擔心家中沒有人做飯給父親吃,也沒有人洗衣服。

一對兄弟不到十歲就被兄嫂賣掉,到泰國行乞,被警方查到,將兄弟送回家後卻又再次被親人賣掉,現在,這對兄弟就住在流浪兒童之家。

「因為在苦難環境下成長,他們心思細膩而敏感」,彭碧蓮透露,兄弟倆小時後被賣的情況是否依然在他們腦海中,她不得而知,但有一次,兄弟的親人來訪,兩個孩子臉色異常沉重。

在親人離開後,老師私下詢問,如果親人要帶他倆回家是否願意,兩個孩子考慮後仍表示願意回家。一個令人不解的回答,然而彭碧蓮說,這也許就是親情的力量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