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西班牙帝國藝術與文化的泉源

James Howard Smith撰文/吳約翰編譯
為了確保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El Escorial)的長治久安,以周圍山脈開採的灰色花崗岩建造成類似一座堡壘。位在馬德里以西55英里處的西班牙中心地帶。(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國王菲利普二世(King Philip II)於1556年繼承西班牙帝國。當時的帝國包括歐洲人所知的各大洲領土。在他統治期間,西班牙王國的影響力和權力達到頂峰。

菲利普二世對未來充滿關心與審思,因此有個綽號叫「謹慎的菲利普」(Philip the Prudent)。他信仰上帝,維護及捍衛歐洲的天主教,以保存這個信仰。

1559年,菲利普任命胡安‧包蒂斯塔‧德‧托雷多(Juan Bautista de Toledo )為宮廷建築師。包蒂斯塔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都貢獻在羅馬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於是,兩人共同構思了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El Escorial)的設計,希望塑造成西班牙帝國的熔爐。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菲利普國王是早期西班牙黃金時代(Spanish Golden Age)西班牙藝術和文化最有力的贊助人,當時的藝術和文學蓬勃發展,因此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也收藏大量的藝術品。

1563年4月23日,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開始動工,不到21年即於1584年竣工。該建築成為西班牙帝國400年以來文化和藝術的泉源,也被視為天主教世界的聖地。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為了確保長治久安,以周圍山脈開採的灰色花崗岩建造成類似一座堡壘,位在馬德里以西55英里處的西班牙中心地帶。建築群呈超大四邊形,長約245碼,寬約167碼,內有許多走道交匯、庭院和房間。立面是聖勞倫斯修道院(Monastery of Saint Lawrence)採文藝復興頂盛期風格(High Renaissance style)設計。雕塑聖勞倫斯俯瞰著前院,它的正下方是國王菲利普二世的紋章。

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建築群呈超大四邊形,長約245碼,寬約167碼,內有許多走道交匯、庭院和房間。(Shutterstock)
聖勞倫斯修道院(Monastery of Saint Lawrence)採文藝復興盛期風格(High Renaissance style)設計。雕塑聖勞倫斯俯瞰著前院,它的正下方是國王菲利普二世的紋章。(Shutterstock)

尖頂鐘樓(belfry)和大教堂的圓形穹頂,聳立在建築群上方。「國王庭院」(Courtyard of the Kings)位在前門廊外,因立面裝飾著《舊約聖經》中著名的統治者雕像而得名。在耶路撒冷建造巨大聖殿的所羅門王(King Solomon)就立在中央偏右。

聳立在建築群之上的是尖頂鐘樓和大教堂的圓形穹頂。(Shutterstock)
國王庭院在前門廊外。所羅門王雕像就站在中央偏右。(Shutterstock)

大教堂位在建築群的中央。中殿設計簡樸、單一色,相較強調明亮的高壇與描繪神聖天國世界的天花板壁畫形成強烈對比。主圖書館供學者和僧侶使用。室內的桶狀拱形天花板上的壁畫描繪七門文科,包括四藝(the quadrivium):天文、數學、幾何和音樂,三藝(the trivium):修辭、語法和辯證(邏輯)。涵蓋了寬廣的學問與智慧。

大教堂在建築群的中央。簡樸、單色系的中殿相較強調明亮的高壇和描繪神聖天國世界的天花板壁畫形成強烈對比。(John Silver/Shutterstock)
主圖書館供學者和僧侶使用。桶狀拱形天花板上的壁畫描繪七門文科,涵蓋了寬廣的學問與智慧。(Shutterstock)
防禦城牆內有走道和庭院。照片是泉源庭院(Courtyard of the Fountainheads)。(Shutterstock)
面南堡壘般的圍牆內住著修道士,同時環繞建築群。(Shutterstock)

原文:El Escorial: A Wellspring for the Spanish Empir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詹姆斯‧霍華德‧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建築攝影師兼設計師,也是建築攝影網站Cartio創辦人。他鼓勵大家欣賞經典建築藝術。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