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人看鯨世界─鯨豚生態保育展亮相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震南台北十八日電)鑑於台灣民眾對鯨豚的喜愛興趣愈來愈高,國立台灣博物館與中華鯨豚協會、台灣大學舉辦的「台灣人看鯨世界─鯨豚生態保育」特展今天起在台博館展出一個月。



展覽主題有「回首來時路」、「鯨豚是什麼?」「鯨豚的特異生活形式」、「拜訪鯨豚的國度」、「擱淺救援」等單元。

主辦單位說,一方面可以讓國人瞭解鯨豚生態與保育及海洋環境的概況,提升全民對自然環境、海洋資源、鯨豚保育的關心,另一方面也宣導台灣在鯨豚保育方面的努力,增進國內與國際保育人士、團體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希望能凝聚更多力量的共同支持與參與。

策展人、台博館動物學組林俊聰表示,鯨目動物(Ce tacea)是最適應海洋生活的哺乳動物,他們長得像魚,但事實上,卻和你我一樣,也是用肺呼吸,用母乳哺育幼兒的哺乳動物。

林俊聰說,我們俗稱的鯨魚、海豚與鼠海豚是以他們的大小作為區別,一般來說大於四公尺的叫做鯨,二至四公尺的叫做海豚,兩公尺以下的稱為鼠海豚,然而,在生物學的分類上他們皆屬於鯨目動物,僅分為齒鯨亞目和鬚鯨亞目兩大類。

鯨類的蹤跡偏布全球,從熱帶水域到兩極冰洋都有。長期演化的結果,造成外型構造的極大差異,最大的藍鯨身長可達三十三公尺,最小的鼠海豚可以小到一點五公尺左右。各式各樣的鯨類動物,讓海洋的生態更加多采多姿。

台灣是一個海島型的環境,海域環境幽美、海洋資源豐富,其中的鯨豚是海洋生態鏈的上層掠食者,也是海洋的最佳健康指標。

但林俊聰說,早期的台灣,海洋一向只是打漁走船人的天下,陸上的人與鯨是陌生的,海上的人與鯨則是對立的,鯨豚是漁民眼中的魚貨,也是干擾捕魚、搶食魚貨的「海豬仔」。

資料顯示,由於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海洋的認識與經驗,更遑論對生活在海中鯨豚的認識,直到一九九○年春天澎湖沙港屠殺海豚事件登上國際媒體後,才引起各界對鯨豚保育問題的探討,同年八月,台灣保育類動物增列「鯨目」,鯨豚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從此才改寫了鯨豚在台灣的地位,並開始受到台灣民眾的重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