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長訪華 關注中方應對危機體制

標籤:

【大紀元10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涵綜合報導)10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結束了其上任4年來對中國的首次訪問,前往韓國和蒙古,繼續其此次亞洲和東歐的訪問行程。在3天的訪華行程中,拉姆斯菲爾德希望美中軍隊間能建立危機事件的溝通機制,並對中國軍力的不透明增長表示關注。

防備美中潛在衝突

此次訪問是拉姆斯菲爾德2001出任美國國防部長以來的首次訪華。73歲的拉氏向來是布什政府全球反恐戰略的堅定維護者,也是強硬的新保守主義代表人物。在策劃了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後,他被認為是布什內閣最犀利的「一隻鷹」。拉氏此次訪華希望能推動建起美中兩軍間的互通機制,包括開設一條兩國間的軍事熱線;實施兩軍突發性衝突應對方針的「海上危機防止制度」;實施軍事演習相互事先通告制度等。
  
美前太平洋總部司令布萊爾上將認為,美軍應該通過同中國軍隊的交往達到兩軍之間基本的熟悉,以至於在未來可能的戰場上,不會產生嚴重的誤判。「中美軍事關係有一個獨特性是雙方可能在任何時候開戰。越是這樣,加強相互溝通就越顯得重要」

2001年4月,後來神秘失蹤的中國飛行員王偉駕駛戰鬥機迫使一駕美國EP -3間諜機降落海南島,中共將其23名機組人員扣壓了11天。由於美中建缺乏軍方溝通機制,險些釀成更為嚴重的政治、軍事衝突。當時剛出任美國國防部長的拉氏宣佈停止雙發一切軍事交流,雙方的軍事關係降到冰點。

中共中央黨校演講

拉氏19日在北京向中共中央黨校三十名學員說:「每個社會都必須注意防範另一種長城,因為畏懼人類的才能而產生的這種長城限制言論、資訊或選擇,會對人類的才能造成負擔。」他又說:「但歷史告訴我們,要將任何人長久隔絕,現實上是不可能的事。最後資訊還是會穿透過去。」
  
中共中央黨校是共產黨領導人的訓練中心,所有的政府高階領導人都先在那裏接受意識形態及其他訓練。拉氏向黨校學員表示,自他一九七四年第一次訪問北京以來,世界上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民主的成長。
  
「中國武力投射的成長已引起其他國家質疑中國的意圖,並因此調整它們的若干行為模式。」拉姆斯菲爾德說,「擴軍迅速和非透明化本質,造成它們的不安。」2005年7月,美國五角大樓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軍力擴張使台海兩岸均勢傾向中國,並威脅更廣泛的地區軍力平衡狀態。報告估計,中國的實際軍費支出超出表面承認的302億美元的兩至三倍。
  
拉姆斯菲爾德重申他對中國軍事擴張的憂慮。他指出,很多國家對中國軍事擴張的速度和規模有所疑問。中國的軍力擴張,會使其他國家懷疑它的意圖,並做出因應調整。他表示,中國擴充軍力的步伐、範圍及隱密性,已引起其他國家質疑中國的意圖是否愛好和平。
  
中共危機中的中國軍隊

拉氏訪華前,美國智囊機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於10月14日就中共在國際和國內危機交困之下的決策過程,尤其是軍隊在這些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討論。
  
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安德魯.斯科貝爾博士在研討會上說,中共需要靠危機維繼,同時還要確保這些危機得以控制。這個顯而易見的矛盾恰恰是鑒別北京處理危機的不同方式的一個關鍵因素。斯科貝爾把中共的危機歸為三大類:虛構的危機(fabricated),可預見的危機 (anticipated),和不可預見的危機(unanticipated)。中共對虛構的危機的處理通常是迅速、果斷、一致的;對於可預見的危機,中共內部存有爭議,反應痲痺、遲緩,內部協調方面也存在缺陷,但畢竟還是能夠對危機作出反應。而對於不可預見的危機,中共則反應遲緩,而且內部失去協調,難以應對。
  
1989年6月4日,中共出動軍隊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對提出民主訴求的中國學生進行了屠殺。時任美國駐中國大使的李潔明 (James R. Lilley)在發言中對中共的這次大危機進行了回顧。前美國駐北京大使館軍事專員、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委員拉里.武爾澤博士( Larry M. Wortzel )和賓西法尼亞州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賓州狄更斯學院政治學副教授安德魯.斯科貝爾博士 (Andrew Scobell)。再其共同編輯的《壓力下的中國國家安全決策》(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making Under Stess),一書中收錄了對六四案例分析報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倫斯斐忠告中國 開放可以紓解安全憂慮
美防長在中共黨校倡導民主自由
倫斯斐訪中行  台外交部關注
中國向拉姆斯菲爾德重申不先動用核武保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