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舞足蹈原民風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10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玉蓮/屏東報導.攝影
位於屏東3個原住民大本營──三地門、瑪家鄉、霧台鄉的交通樞紐處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被屏東人譽為:「後山樂園」,依著巍巍的大武山,還有隘寮溪流經,不僅風景秀麗,最重要的是,這裡是台灣12個原住民族群的文化縮影。

管理局長陳靜陵說:「為了搶救日漸消失的原住民族文化,決定成立這個園區,並把12個原住民族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都通通納入。」因此,「想要體驗原民文化,這裡是最完整且快速的地方。」

從山腳下的百步蛇圖騰的大門,到踏進園區看見的百合噴水池,都顯現原住民質樸的文化特色,勾引著旅人直奔山林的渴望。但行動之前,建議大家選擇搭車上山、徒步下山的參觀方式,先在大門口搭乘遊園車,沿途賞風景,再決定山林漫步路線。否則園區面積廣達82公頃、海拔從145~220公尺,可能會讓人走到雙腿不聽使喚。
遊園車一路沿著山勢蜿蜒而上,經過吊橋、穿梭山林,一個轉彎,隘寮溪流向遠方的開闊美景就在眼前!大口地呼吸著芬多精,讓人心情也跟著舒暢起來。原來原住民朋友們樂天開朗的個性,就來自大自然!這樣的心情最適合進入娜麓灣歌舞劇場,這裡是原住民舞蹈菁華呈現的地方,歡樂正是劇場裡流動的氣氛。

我的原住民朋友沙努說,不管來自神話,或是從生活取材,台灣各原住民族都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祭典,如豐年祭、祖靈祭、打耳祭、漁祭等等。各種祭典內容、主題不同,但歌舞卻是共同的重頭戲:高唱出對祖靈的尊崇並傳遞神話、舞動著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山林的敬畏。只可惜祭典不敵現代文明的力量,面臨逐漸消失的危機。有鑑於此,園區開始積極搜羅各原住民族的傳統歌舞,並且設置了一處對外表演的舞台。園方工作人員蔣偉光就說:「我們每天都有兩場原民歌舞秀,所有的演出者都來自全台各原住民族,表演內容當然就是他們自己族群裡最傳統、最原汁原味的歌舞。」

踏入劇場,穿著各個原住民族傳統服裝的表演者一一亮相,讓遊客們對各族文化先有初步認識後,接下來就是原民語言教說及傳統歌舞演出。燈光一暗,隨著嘹亮歌聲出場的舞者,以充滿生命力的舞動節奏,征服了所有現場民眾。大夥兒一片寂靜,仿佛置身肅靜的祭典現場,眼前只有舞者不斷旋轉、移動的身影。接下來燈光一亮,舞者俏皮地拉著觀眾,一起下場高歌歡舞,左腳、右腳、一跳、一蹬……,隨著音樂加快,大夥兒也跟著手忙腳亂起來。雖然「舞不成形」,但沒有人介意,大家的臉上盡是歡笑,因為跳得正確好看並非最終目標,打從心底感染原住民的樂天氣息,才是這趟旅程最美麗的句點。

遊園大圖解

搭車暢遊山林

倚著大武山而建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總面積共有82公頃,共分為迎賓、塔瑪麓灣、娜麓灣、富古灣四區,若想徒步仔細逛完每一區,保守估計得花上半天時間,而園區一路從海拔145公尺到220公尺,部分路段坡度陡峭,沒有一定體力還真是吃不消。因此建議時間不夠或是體力稍嫌不足的民眾,可以搭上園區遊園車,飽覽山林美景,再挑喜歡的景點遊覽。

走吊橋觀溪流

漫步文化園區,除了盡享壯闊山林之美外,還能走上吊橋,遠眺溪水流向遠方的詩意美景。

園區內共有2座橫跨山谷的吊橋,一為離迎賓區入口處不遠的彩虹橋,一是由塔瑪麓灣區通往娜麓灣區山路旁的觀流橋,其中以橫跨隘寮溪谷的觀流橋,景致最為迷人,尤其是當山中起霧時,漫步在上頭,彷佛漫步雲端般,十分浪漫。

熟悉原民文化

想要一次看盡台灣12個原住民族群的文化菁華,走進位於娜麓灣區的「原住民生活型態展示館」就沒錯了!

展示館分為360度多媒體幻燈展示,以及山村生活展示兩部份,其中以擬真模型呈現「一族一文化」的山村生活展示最受遊客好評,不少學校的戶外教學都鎖定這裡為認識原民文化的重點,如圖中所見的鞦韆婚禮,即是魯凱族獨有的特殊文化。

賞原住民建築

當看到眼前這個長相怪異的「長腳屋」時,我還訥悶東南亞的「高腳屋」怎麼搬到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了?仔細一看說明,原來眼前的建築是卑南族的傳統建築:少年會所(takotakoban)。在卑南族的文化中,少年會所是相當重要的場所,凡男孩一滿12歲就必送到這裡,接受生活禮儀、神話傳說、狩獵訓練等,直到一一通過考驗,才能離開少年會所,成為正港男子漢。

手工藝初體驗

動手燒琉璃是我來文化園區的最大想望,我一心勾勒著各色關於琉璃珠的浪漫想像,因為這一顆顆美麗珠子,滾動了許多原民族群的浪漫神話!

可是後來發現,燒琉璃的難度很高,可不是想燒就能嘗試,沒有經驗的我,當然只有眼巴巴看著師傅表演的份!

還好,雖然無法嘗試燒琉璃,但可以親手串琉璃珠,園區內的工藝館就有兩處提供琉璃珠的手工藝教學,不論想要製作原民風手機吊飾,還是可愛的琉璃手鍊,在這裡都能得到滿足,而且還能附與傳統的琉璃新生命。

大啖原民美食

低矮石板屋原是原住民的傳統住所,搬到文化園區內,在原住民藝術家峨格的巧手改造下,成了揉合原民傳統、裝置藝術的另類咖啡館。

看似傳統的石板屋,常在不經意的角落突然出現巧思,屋內的桌椅也都是峨格利用木頭、銅鐵製成,件件不同,頗富藝術氣息。

咖啡屋除飲料、輕食之外,最特別的是有原民傳統美食石板烤肉,只需用粗鹽稍稍調味,就有絕佳風味,尤其是一口豬肉,一口蒜頭,豪爽夠味。

順遊景點

北葉村藝術街坊

拜訪瑪家鄉北葉村的這一天,正巧遇到部落裡的大戶人家辦喜事,喜氣隨著音樂聲傳遍整個村落。宴席一旁還有山腳下特地前來趕集的小販,吆喝叫賣著各式傳統藝品,好不熱鬧。隨著喜宴結束、人潮散去,北葉瞬間成了寧靜質樸的小村落,原來這才是它平日的樣貌。

隨意走走,發現這裡的住家幾乎都是現代樓房建築,但部落裡的人還是不忘老祖宗的美學,利用石板、原木、圖騰等元素,點綴在自家門前,好像整個部落就是一座大藝術村般,形成了一種相當另類的風情。

順道提醒

● 交通:
自行開車前往:開南二高(國道3號)到屏東九如交流道下,沿3號省道行駛到屏東市,再接24號省道往三地門方向走,在水門村附近即可循「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指標抵達。

搭乘大眾運輸:在屏東火車站前可搭屏東客運,選擇通往三地門的班車,在三地車站下車,循指標步行約30至40分鐘,即可搭達,另外,也有部分班車可以從屏東火車站直接到文化園區,詳細時間可以上http://www.ptbus.com.tw/查詢。

● 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開放時間:08:30~17:00,週一休,國定假日照常開放。原住民歌舞表演時間:週二~六10:30和15:00,週日及假日10:30、14:00、16:00。
電話:(08)7993511
地址:屏東縣瑪家鄉北葉風景104號
網址:http://www.tacp.gov.tw
票價:全票150元,學生軍警票80元,團體另享優惠。

● 有意嘗試琉璃手工藝製作,可以到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內的迎賓區找工藝教室報到,「奇遇工坊」擅長創新琉璃珠手飾,「冒煙屋」的盧麗貞則是以傳統琉璃珠製作為主,可先行預約,電話:
(08 )7993511。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加國亞省班芙公園夢蓮湖 上榜世界最美湖泊
今夏去歐洲度假?加拿大發旅行警告
組圖:2024台北國際龍舟錦標賽集錦
山林森呼吸 漫步林業遺跡桃園東眼山步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